社交网络:天才身后的寂寞

标签:
影评社交网战娱乐 |
《社交网络》并不是一部简单的传记片,它在记叙了一个人的成功的同时,也展露了他更多不为人知的方面。导演大卫•芬奇所致力于告诉我们的,是一个既是普通人又是最年轻亿万富翁的马克•沃克伯格,在一番抽丝剥茧的叙事之后,观众所得到的,便是一幅更加绚丽的关于人性、爱情、友情的图景了。
大卫•芬奇是一个兼具了个性和大众趣味的导演,他懂得如何将自己的艺术观念很好的融合进入电影当中,同时又不使得电影显得晦涩难懂,当年的《本杰明巴顿奇事》就是典型的例子。在大卫•芬奇的电影中,既有视觉上的奇观,也有脑海中的激辩。
作为大卫•芬奇的新片,《社交网络》也同样如此。电影中的主角马克并不是作为一个多么伟大不可复制的天才身份出现,功成名就的他遭遇的是一些未曾想过的问题,面对所谓的困难,他能够做的以及他已经做到,并不完美,甚至能够背负上道德的批判,大卫•芬奇所揭示的马克•沃克伯格是现实的,是生活中的。
作为FACEBOOK这样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社交工具创始人的马克•沃克伯格,是世界上最为年轻的亿万富翁,年纪轻轻却已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全球的用户、全球的网络,240亿的公司市值,俨然,马克成了某些商业成功案例书籍中的完美例题。
很显然,马克•沃克伯格的人生具有一部好电影所需要的东西,成功、金钱、励志等等要素都足以使得影片变得充实起来,但问题在于,如何截取马克的一段生活以及怎样去表现这个尚在成长的年轻人。
于是,大卫•芬奇并没有在展现马克•沃克伯格如何创业如何成功的经历上下大功夫,反而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其他方面。比如爱情,友情,尔虞我诈,商业竞争等等,在这些元素的展示之下,观众所能够得到的,竟是一个更加让人若有所悟的结局。
《社交网络》一开始,便是马克•沃克伯格跟女友一段拥有着超级多信息含量的对白,从天文到地理,从中国到美国,无所不包,马克的思维极其跳跃,看似毫无逻辑,这个片段可以看做是导演屈从于成功人士的压力,着力打造的异能段落。人们往往会说,天才之人必有奇特之处,于是,《社交网络》一开始便为马克日后的成功做下了铺垫。
在接下来的叙述中,大卫•芬奇用倒叙、插叙不断的打断影片原本应有的时间逻辑,但却建立起了另外一种的影片节奏,在不断的疑惑和探索欲中,观众得到的是一种好奇心被满足的快感。
马克•沃克伯格与双胞胎兄弟的恩怨情仇,纠结在了整个影片中,从最初诉诸学校,再到诉诸法庭,从欺骗到商业概念的偷盗,这中间矛盾和冲突的升级,见证的却是FACEBOOK从一个校内网络,成长为一个全球性社交工具的历程。
成功总是伴随着非议的,也许大卫•芬奇想要给我们揭示的便是这样一个道理。马克•沃克伯格与自己的财务官爱德华多的分分合合,欺瞒、背叛,他们所经历的或许正是商业竞争中的残酷性,当年的朋友,在后来却争锋相对,友情在金钱面前到底价值几何,真正值得考虑一番。
《社交网络》的结构是精致的,从爱情开始,到爱情结束,影片的最后沃克伯格不停的刷新着那个好友申请,若有所思若有所悟,但其实,过去的对他来说,是残酷的,也是必经的,毕竟,成功远不是简单的朋友和爱情。
因此,影片中出现了Justin
看完《社交网络》,人们也许并不会感叹马克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天才,反而会去思考马克与爱德华多为何最终走到了这般田地,马克又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对感情的态度,FACEBOOK的概念到底是否原创等等,大卫•芬奇并没有给出什么明确的答案,但在蛛丝马迹的倾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马克•沃克伯格是一个天才,但并非完人,《社交网络》是一部好电影,但也并不十全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