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里读东野圭吾
(2010-06-01 01:05:23)
标签:
娱乐 |
文/达达先生
电影是个影像化、科技的产物,它的拍摄仍然需要基于一个故事、一个剧本。于是,小说这块丰富的土壤就成了电影的一大根基所在。小说改编成电影其实是 源远流长的,十九世纪初的时候,好莱坞曾经掀起过改编名著的热潮,《乱世佳人》即属此列。当然,成功的转化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对小说从故事情节到写作方 式、主题意义都有特殊的要求。所以,我们看到有些作家的小说成了电影改编的最爱,而有些小说终生得不到电影导演的青睐。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系列》被多 次搬上荧幕,正是因为其探案小说中的诡异气氛以及丝丝入扣的情节组合很符合电影追求感官享受的特点。
东瀛出身的东野圭吾与柯南·道尔的 相似在于,他的作品也经常被改编,迄今为止他已有二十余部作品被搬上了电视和电影荧幕。理工科出身的东野圭吾按现在的流行语,应该被形容为一个“怪蜀 黍”,长相儒雅帅气,很难想象这么一个人如何能够制造出如此众多的犯罪推理小说。东野圭吾的优势在于逻辑思维出众,小说结构异常的严密,他长于通过一环环 相套的故事章节,来共同推动整个故事的前进。他通过文字所构建的一个个破案世界,让众多的读者欲罢不能。东野圭吾早期的作品风格清新流畅,是典型的日本本 格推理小说类型,而且因为严密的剧情结构获得了“写实派本格”的美誉。
在风格逐渐成熟之后,东野圭吾的小说越来越犀利和匪夷所思,他往往在不可能中制造可能,通过一些让人想不通看不透的细节设置,制造出一种凄美的悲凉感和意想不到的惊喜。这时候的他,无论是文字、叙述,还是故事情节的塑造上都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当 下,他的两部小说因为搬上荧幕不得不提到。一部是《白夜行》,另一部是《嫌疑人X的献身》。这两部作品,前者成书于1999年,让其一举成为天王级的 人气作家。2005年出版的《嫌疑人X的献身》,则因为获得日本直木奖、本格推理小说大奖的肯定,将东野圭吾的事业推上了新的顶点。电影版的《白夜行》、 《嫌疑人X的献身》便分别遭遇到了不同的评价和境况,从对这两部电影的探讨中我们也许可以一品如何将小说改编成电影的个中奥秘。
有关人性的《白夜行》
如果只是单纯的从电影的角度来分析这部产自韩国的《白夜行》的话,它顶多算得上是一部及格的爱情片,中间穿插了一些推理和悬疑的因素,而人物性格上的单薄更是电影的一大败笔,这与东野圭吾原著小说的其实相去甚远。
东 野圭吾在《白夜行》小说中用交叉叙事的方式将长达二十年的故事时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在每个章节,他都以第三者的视角旁观叙述,而所有的这些细节则拼 贴组合成了故事的整个真相。这种故意打乱故事模块的方式,其实是东野圭吾最为擅长的叙事模式,也见证了他高超的叙事能力和叙事技巧。但这也给电影版的导演 提出了难题,就是如何将这种碎片化的故事章节有机整合到一部电影中,而不显得涣散。
韩国导演擅长于描绘细腻的感情,因此电影《白夜行》 很大程度上关注了男女主角的爱情。在保证了大体结构与原作吻合的基础上,导演将重点进行了转移。他将原作中阴郁、凄凉的气氛进行了淡化,重点放在了纠结的 爱情上。这样一来,电影版悬疑、推理的感觉大大降低,势必造成小说读者的失望。这也是电影版《白夜行》评价不高的原因之一。
从这个现象,我们可以牵出一个在从小说向电影的改编中经常需要面临的问题,那就是到底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忠实于原著?
铁 杆的小说粉丝肯定会说改编一定要保证原汁原味,这种想法实属正常。但电影导演考虑的,可能更多的是普通观众的兴趣所在,高屋建瓴的方式不见得时时适 用,因为毕竟不是每一个观众都读过小说。所以电影导演一般都会将小说进行一番电影化的修改,在这个过程中,有些电影能够保持住原著小说的韵味,比如张艺谋 改编自苏童《妻妾成群》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导演虽然在电影中做了多处情节上的修改,但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在营造女性被压抑和渴求解放的刻画上是 出奇一致的。而有些改编则说不上有多么精彩,无论从电影本身的质量,还是其对原著神采和热度的把握上来说,这部韩国版的《白夜行》都算不上是一个好的改编 例子。
《嫌疑人X的献身》里隐忍的爱情
与上一部韩国出品的《白夜行》相比,这部由福山雅治主演,西谷弘执导的作品,可谓是原汁原味的日本制造。也许正是因为主创同为日本人,所以在对小说中文化氛围的把握上比较精确,整体的情景感塑造的也非常突出。最终,《嫌疑人X的献身》得到了很多观众的肯定。
这部电影应该说就很好的体现了尊重原著的准则。在电影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觉着东野圭吾乐于营造的悬念,每一次细节的走向似乎都影响着剧情的发展,这种疑惑感一直延续到电影的最后,此时剧情的急转直下也与东野圭吾善于在小说最后关头揭晓最终谜底的习惯十分契合。
而 在电影严密的逻辑演绎当中,导演也并没有忘记东野圭吾在人性和爱上的重视。在电影中,数学老师石神为邻居母女的无畏付出显得异常动人,而当最后石神诉 说这样做的背后原因时,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凄绝却又异常温暖的感情存在。石神这种以恩报恩的情感付出,以这样一种罪恶的方式进行下去,东野圭吾所想要拷问 的依然还是他所关注的人性。
其实细看两部小说和电影,在对于爱情的表达上都有所建树。《白夜行》中的爱情是绝望悲哀到了极点,爱不得恨 不得的诡异关系给整部小说蒙上了让读者欲哭无泪的苦涩感。而《嫌疑人X的献身》虽然仍然是以犯罪为题材,但之中的爱情却因为故事双方爱的痴狂却不冷漠显得 有了些许暖意。电影版本里有一个镜头是值得称道的,男主角石神被捕后面带微笑的向前行走,随之而起的旁白婉婉道来了一份爱情的存在,东野圭吾寓意着这份爱 情的暖色调。
改编的苦与乐
小说在向电影转化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道不那么容易跨越的障碍,即便是改编东野圭吾这种情景感、电影感较强小说家的作品,不小心也会陷入莫名的泛化圈套当中去。导演如果不能驾驭这种题材的节奏感,往往便会让小说原作拖着鼻子走,丧失了电影本该有的律动。
当 然从西谷弘对《嫌疑人X的献身》的改编我们可以看到,小说改编电影是可以寻找到一条双赢的道路的。这其中的关键还在于导演如何去拿捏和把握“改编”的 尺度,不能为电影而电影,当然也不能为小说而电影。实际上,在小说向电影改编的过程当中,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导演意志。编剧的修改也只是依据导演的想法和考 量。因此作为导演,在改编中务必要全身心的融入到小说所营造的情境之中去,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二次创作,才有可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否则一切努力都可能归于枉 然。
现在之所以导演热衷于改编小说,而作者热衷于贩卖小说的改编权,是因为这二者往往互惠互利,一旦电影叫座势必将刺激了小说的销量和 作者的名气。而作者或者小说的名气大,也会吸引更多的观众来欣赏这部电影,前不久上演的国产片《杜拉拉升职记》正是依靠小说积聚起来的人气卖到了飘高的票 房,只是改编原著精髓的做法同样让其走向了有票房无口碑的窘境。
一个成熟的电影生态环境,应该有很多优秀的小说作为电影文学性的支撑。 这既是因为小说作为故事文本的特性,也是因为电影与小说与生俱来的缘分使然。就像日本的推理小说撑起了日本的推理悬疑类电影和电视剧一样,国产的文学性小 说也完全可以规模化的撑起一片天,只是我们对本土文化的挖掘目前还是太浅。
《海南日报》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