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男人》——优雅高贵的同性之恋
(2010-05-27 00:34:30)
标签:
娱乐 |
分类: 映画人生 |
文/达达先生
同为描述同性恋的电影,《单身男子》显然没有《米尔克》的高度,没有什么为政治前途拼搏奋斗的宏伟蓝图之后,《单身男子》反倒可以更加纯粹的去讲述爱情。这点其实就与李安的《断背山》有了神似之处,但细细考虑,却还是能够发现很大的不同:《单身男子》更加的贵族化。
这 句话其实可以很好的说明这部《单身男子》——一部贵族派头的优雅同性爱情电影。其实影片这样的风格也不奇怪,导演汤姆•福特是时尚圈中出了名的优雅男人, 他是将Gucci从濒临破产带到重新辉煌的幕后推手,现在则用心的经营着自己的TomFord品牌,他被誉为世界上最性感的同性恋男人。所以,我们也可
以很容易的理解这部电影优雅十足的原因。
当然,基于原作小说“最美的同性恋文学“这样的评价,电影版本也必然要附加上这样的特质。小说描 述的一份长久的同性之爱,在19世纪60s的那个年代,显得弥足珍贵。那时正值同性恋上街表达声音,呼唤权利的时期。对比之下,小说中所描述的爱情似乎脱 离了性别的桎梏,将两个人之间的爱情表现的异常凄美动人,如果不纠结于爱情双方的性别的话,其实很难去体悟到底这份同性之爱有何不同之处。
正如李安在《断背山》中表述的那样,伟大的爱情是不分性别的。作为豪放男人代表的西部牛仔是这样,优雅的大学老师亦是如此,就像《单身男人》中的男主角乔治一样。他爱他的男朋友,十几年的恋情被一起车祸彻底的终结,这种伤痛其实我们很难去体会。
电 影将这份爱情都浓缩在了一天进行集体的展示。从乔治准备自杀的打算开始,慢慢的开始梳理脉络,最后为观众理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在有限的时间内,叙述一个 比较完整的故事,对于首次当导演的汤姆•福特显然并没有成为什么难事,他在类似于意识流的手法演进之中,将男主角乔治与男朋友的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展现了 出来。当然,这种展示基本上都是从乔治的角度来进行故事化的放映,一切的喜怒哀乐也都围绕着乔治这个被迫单身的单身男子。
汤姆•福特在表 达上是花了心思的,这从电影中不时变换的色调就可以开出。当乔治沉浸在只有自己的世界时,整个影片就笼罩在一片灰色的阴霾之下。这与乔治的心态不谋而合, 在男友出车祸死去之后,他的心只能算作是死水一滩。但在外界的刺激之下,比如无论是美女还是运动着的男青年,似乎都还是能够让乔治的心稍微有点变化,这时 候影片的色调整体就变得阳光温暖了起来。这样的色调变化,说明的是乔治对生活的某种绝望,就算不断的有刺激、有碰撞,也已经丝毫不能吸引他再延续生命。
比 如乔治在商店门口偶遇的西班牙帅哥,他只是发乎情止乎礼的君子风貌,即便在对方提出了某种要求,他亦有所心动的情况下,也能理智的将其拒绝。乔治的这种行 为既费解又容易解释,单纯的欲望好似已经远离了他的身体,他反倒更追求的是精神层面的享受和乐趣。电影中出现的镜头是他和男友各自捧着书蜷曲在沙发上的镜 头,一个读着《变形记》一个读着《蒂凡尼的早餐》,争辩着该谁去换碟机里的音乐,而各自不去的理由都是可笑又可爱的,身旁还躺着一只慵懒的狗。这样的场 景,很难让人不感动,而更重要的在于影片中乔治有关男友的回忆,基本都集中在了这种精神层面的交流上。这让原本就贵族化的乔治更加的优雅。
实 际上汤姆•福特本人被誉为“色鬼”,他自己也说“性是我的第二天性”。但在影片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任何与性有关的东西,性在《单身男人》这部电影里是隐忍 而克制的。男主角乔治不管是面对西班牙男男子,还是对自己投怀送抱的青春男子,他都能够将欲望压制,完全是因为他对那份长达十几年爱情的难以割舍。所以, 他面对挑衅能够镇定,面对年轻的诱惑也能够自如,这份出于爱情的淡定实在让人动容。
当然,这部电影十足精神层面的爱情,还是有点那么不够 真实。与《断背山》里二人因性而爱,继而更爱的境界非常不一样,《单身男子》即便有性有欲望,都被爱掐断,这稍微显得有点太罗曼蒂克。比如在乔治行将自杀 之时与年轻学生的碰撞,即使年轻的肉体在乔治面前毫无遮拦的展现,乔治还能够如柳下惠般临阵不乱。当然男学生的作用更多的是将乔治从自杀的念头中解救出 来,不过影片的结局最终还是以乔治的死亡结束,实在唏嘘,那段独白之后乔治在呼吸苦难中的挣扎,配合上悠扬的提琴声,最终还是给这份爱情画上了悲情却不悲 哀的结局。
这部《单身男子》能够得到大众的赞美说明了它的出众,尤其以一个时尚先锋处女作的标准看的话,更是给人惊喜,科林•费斯在剧中 出众的表演也为其赢得了第66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实至名归。作为一部描述非主流爱情的电影,却能以主流的姿态出现,有理由继续期待汤姆•福特的 电影。
同为描述同性恋的电影,《单身男子》显然没有《米尔克》的高度,没有什么为政治前途拼搏奋斗的宏伟蓝图之后,《单身男子》反倒可以更加纯粹的去讲述爱情。这点其实就与李安的《断背山》有了神似之处,但细细考虑,却还是能够发现很大的不同:《单身男子》更加的贵族化。
这 句话其实可以很好的说明这部《单身男子》——一部贵族派头的优雅同性爱情电影。其实影片这样的风格也不奇怪,导演汤姆•福特是时尚圈中出了名的优雅男人, 他是将Gucci从濒临破产带到重新辉煌的幕后推手,现在则用心的经营着自己的Tom
当然,基于原作小说“最美的同性恋文学“这样的评价,电影版本也必然要附加上这样的特质。小说描 述的一份长久的同性之爱,在19世纪60s的那个年代,显得弥足珍贵。那时正值同性恋上街表达声音,呼唤权利的时期。对比之下,小说中所描述的爱情似乎脱 离了性别的桎梏,将两个人之间的爱情表现的异常凄美动人,如果不纠结于爱情双方的性别的话,其实很难去体悟到底这份同性之爱有何不同之处。
正如李安在《断背山》中表述的那样,伟大的爱情是不分性别的。作为豪放男人代表的西部牛仔是这样,优雅的大学老师亦是如此,就像《单身男人》中的男主角乔治一样。他爱他的男朋友,十几年的恋情被一起车祸彻底的终结,这种伤痛其实我们很难去体会。
电 影将这份爱情都浓缩在了一天进行集体的展示。从乔治准备自杀的打算开始,慢慢的开始梳理脉络,最后为观众理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在有限的时间内,叙述一个 比较完整的故事,对于首次当导演的汤姆•福特显然并没有成为什么难事,他在类似于意识流的手法演进之中,将男主角乔治与男朋友的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展现了 出来。当然,这种展示基本上都是从乔治的角度来进行故事化的放映,一切的喜怒哀乐也都围绕着乔治这个被迫单身的单身男子。
汤姆•福特在表 达上是花了心思的,这从电影中不时变换的色调就可以开出。当乔治沉浸在只有自己的世界时,整个影片就笼罩在一片灰色的阴霾之下。这与乔治的心态不谋而合, 在男友出车祸死去之后,他的心只能算作是死水一滩。但在外界的刺激之下,比如无论是美女还是运动着的男青年,似乎都还是能够让乔治的心稍微有点变化,这时 候影片的色调整体就变得阳光温暖了起来。这样的色调变化,说明的是乔治对生活的某种绝望,就算不断的有刺激、有碰撞,也已经丝毫不能吸引他再延续生命。
比 如乔治在商店门口偶遇的西班牙帅哥,他只是发乎情止乎礼的君子风貌,即便在对方提出了某种要求,他亦有所心动的情况下,也能理智的将其拒绝。乔治的这种行 为既费解又容易解释,单纯的欲望好似已经远离了他的身体,他反倒更追求的是精神层面的享受和乐趣。电影中出现的镜头是他和男友各自捧着书蜷曲在沙发上的镜 头,一个读着《变形记》一个读着《蒂凡尼的早餐》,争辩着该谁去换碟机里的音乐,而各自不去的理由都是可笑又可爱的,身旁还躺着一只慵懒的狗。这样的场 景,很难让人不感动,而更重要的在于影片中乔治有关男友的回忆,基本都集中在了这种精神层面的交流上。这让原本就贵族化的乔治更加的优雅。
实 际上汤姆•福特本人被誉为“色鬼”,他自己也说“性是我的第二天性”。但在影片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任何与性有关的东西,性在《单身男人》这部电影里是隐忍 而克制的。男主角乔治不管是面对西班牙男男子,还是对自己投怀送抱的青春男子,他都能够将欲望压制,完全是因为他对那份长达十几年爱情的难以割舍。所以, 他面对挑衅能够镇定,面对年轻的诱惑也能够自如,这份出于爱情的淡定实在让人动容。
当然,这部电影十足精神层面的爱情,还是有点那么不够 真实。与《断背山》里二人因性而爱,继而更爱的境界非常不一样,《单身男子》即便有性有欲望,都被爱掐断,这稍微显得有点太罗曼蒂克。比如在乔治行将自杀 之时与年轻学生的碰撞,即使年轻的肉体在乔治面前毫无遮拦的展现,乔治还能够如柳下惠般临阵不乱。当然男学生的作用更多的是将乔治从自杀的念头中解救出 来,不过影片的结局最终还是以乔治的死亡结束,实在唏嘘,那段独白之后乔治在呼吸苦难中的挣扎,配合上悠扬的提琴声,最终还是给这份爱情画上了悲情却不悲 哀的结局。
这部《单身男子》能够得到大众的赞美说明了它的出众,尤其以一个时尚先锋处女作的标准看的话,更是给人惊喜,科林•费斯在剧中 出众的表演也为其赢得了第66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实至名归。作为一部描述非主流爱情的电影,却能以主流的姿态出现,有理由继续期待汤姆•福特的 电影。
前一篇:《夏天的尾巴》——所谓的台式青春
后一篇:《本命年》——粗粝的9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