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达达先生
对于电影人来说,找对一个好的搭档正是那件至关重要的事情。然而这之后缘分的长久,还得看他们之间相互协调的能力了
电影可能是讲述某个人物的电影,但它绝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电影。毕竟电影是个复杂的
技术活,需要导演、摄像、演员等等的工种共同完成。在这个协作的过程中,有些人可能就互相对上了眼、看中了对方的才能,接而就一部接一部地合作,创造出不
小的辉煌。但合久必分的规律,似乎在任何一个行当都适用。因此,即便是制造银色梦幻的电影界也不例外,因为尽管电影如梦,但电影人们终归得在现实中生活,
长久相处下来,脾胃的不合、秉性的差异、利益分配的不均,都是造成最后分道扬镳场景的产生,引得诸多影迷唏嘘。
环顾电影的历史,我们发现这样的事情不在少数,比如不断给观众制造笑声的周星驰和吴孟达,还有用刀光剑影征服我们的徐克与吴宇森,用古惑仔的热血激荡我们青春的郑伊健和陈小春……
他们中的恩恩怨怨很不相同,有的只是自然的各自发展,更多的还是那些小矛盾累积的最终结果。只是这些合合分分的人们,分手后的轨迹也是大相径庭。有的在演艺圈更加如鱼得水,有的却就此销声匿迹不见了踪影,真的是让人感叹人生的无常。
有一个人,他的电影之路似乎就一直在这种分与合当中前进着,他应该也是对此体会非常深刻的人。这个人就是张艺谋,自从执掌导筒以来,他与自己电影女主角的聚散离合既是话题也是张艺谋电影的历史。
拍摄《红高粱》之前,张艺谋仅在陈凯歌的《黄土地》中担当过摄影。某种意义上,这时的他和巩俐都是一块白璧无瑕亟待雕刻的玉石。张艺谋用他独特的镜头语言和对电影的敏感,将当时年纪尚轻的巩俐完美地呈现在了这部电影当中。这一年是1987年。
两人搭档一走就是8年,《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成了当时二人最后一次合作。这期
间,张艺谋造就了巩俐,巩俐也在某种程度上帮了张艺谋。巩俐骨子里既纯真又略带野性的气质,十分符合张艺谋电影早期的美学特征。《菊豆》《大红灯笼高高
挂》《秋菊打官司》里的女主角都是被文化所压抑,但内心却积压着爆发欲望的女人。巩俐的气质和演技完美地诠释了这些角色的精髓,而张艺谋的“文化苦旅”也
走到了巅峰。
这之后的张艺谋,无论他再怎么努力,或者成为了开拓中国电影市场的先锋,他的电影口碑总是不如以前,尽管他还是中国电影界的翘楚。而至于巩俐,虽然也拍了很多的电影,却苦于再也寻找不到一部自己的代表作,之后的作品都差强人意。
张艺谋和巩俐的分手之所以让我们唏嘘,原因在于他们二人联手创作的电影实在太容易
让我们产生回忆。张艺谋的乡土情结,还有对于传统文化中视觉符号的钟爱,让他早期的这些电影充满了对中国文化的反思和忧虑。这些电影十分贴近我们的生活,
小人物大命运的故事背负了我们普通人生活中的价值观,所以才能感同身受地去体会这些影片。因此,十年后二人再度合作的《满城尽带黄金甲》诞生后,我们大肆
的批判指责,只因这样的片子满足不了我们的回忆和期待。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对于电影人来
说,找对一个好的搭档正是那件至关重要的事情。然而这之后缘分的长
久,还得看他们之间相互协调的能力了。有一些人早早地就作鸟兽散,空留给观众满腔的遗憾,而有一些则仍然不离不弃地良好经营,继续为观众奉献着盛宴,比如
蒂姆·波顿和约翰尼·德普,马丁·西科塞斯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对这些影视界黄金搭档的怀念,其实更多的还是我们对自己脑海深处记忆的怀念与不舍。我们希望这些记忆和记忆中的人物一直与我们伴随,但事实上,谁也没有让一切永恒的本事。因为我们在生活中向前挪步,他们同样也必须不断的前行。有时候,抱有记忆才是更加美好的事情。
——刊于《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