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左右为难

(2005-12-27 21:20:08)
分类: 疯狂医生
单位大了领导就多,这是很简单的常识。拿医院来说,从上到下,几乎每一个需要拍板的地方都会有可供征求意见的领导存在。按理说领导多了应该好办事,效率也相对高,但并不是每件事情都是如此,特别是一个科有两个说话算数的,更麻烦。出了问题没事,自然有院长来过问,但是没出问题之前,该听谁的?这是个很棘手的问题。

先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迄今为止,全球医学的发展还没有到达做出百分百正确诊断的阶段,治疗就更不用说了,尽管有更先进的诊断仪器别不断地开发出来应用到临床,但许多疾病的最后确定并没有一台机器和一张报告单那样简单。

仪器既然不行,就看医生。但是我们目前所知道的是,纵使医学最发达的国家,医术最高明的大夫,除了那些包治百病的“电线杆子医生”,估计没有一个人临床大夫会肯定地告诉所有人,“我能够不出现一例误诊。”

所以,在面对一个患者,特别是症状不典型的患者时,医生只能做出“XX病的可能性大”的诊断,不管这个可能性有多大,在手术或病理结果出来之前,任何人都是无法肯定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谁的经验最多,技术最高,声誉最响,把握最大的大夫就会被尊为探路明灯,他们眼睛里放射出来的灯光,是指引治疗很重要的依据。

患者也深知这样的道理,所以在看病的时候总喜欢把自己托付给一些经验老道的大腕。但并不是任何疾病都适用于这一点,尤其是一些诊断已经明确,只是治疗方法不同的毛病,假如你同时找了两个大夫,那么就很有可能到最后变得左右为难,不知道究竟该听谁的。

病人的难处一样会让医生遇到。外科的贝壳刚上班不久,就差点被这种事情搞到头晕。有一次他接待了一个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在诊断结果出来以后,为了保险起见,贝壳自己拟定了一套以牵引为主的治疗方案,送到主任那里过目。也许是为了辨证思维,也可能是为了多学点知识,刚把方案送走的他多留了个心眼,同时又给副主任送了一份儿,方案书的末尾同样批注了一行小字:请老师审阅指点。落款是学生贝壳。

两个小时后,贝壳同时收到了两套详细的治疗方案,主任的意思是以牵引为主,辅以药物治疗。而副主任则是以椎间盘没有完全压迫神经为由,主张针灸按摩外加理疗的治疗原则。贝壳拿到两套方案后目瞪口呆,被这个多出来的心眼儿搞得无可适从。到底是该听主任的,还是按照副主任的意思办?中医针灸?岂不是公开质疑主任的水平?西医牵引?莫非是在消遣副主任忙碌的宝贵时间?

怎么办?贝壳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去求助师兄。师兄听完叙述,将一包烟果断地笑纳,然后再果断地告诉贝壳:第一,叫患者转院。第二,以后只问一个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打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