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祖鹤:略论章草书法的地位和作用
标签:
章草地位作用 |
略论章草书法的地位和作用
陆祖鹤
章草是草书的一种,是“今草”的前身,在今草没有出现前,章草称为草书,今草出现后,为加以区别,才把秦末汉初产生的草书称之为章草。就象古人把楷书叫作“今隶”,把秦汉之际的隶书叫“古隶”;有了李斯的小篆,就把籀文叫做“大篆”一样。
章草是由篆书演进到隶书后派生出来的一种书体,是隶书的速写和演变。它始于秦末汉初,从草写的隶书逐步演变成标准草书后称章草。隶书速写是章草由胚胎逐渐走向规范成熟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唐朝张怀瓘称章草为“隶书之捷”⑴,是隶书的草化后走向成熟的一种书体,也可以说章草是草书中带有隶书笔意的一种书体。章草兴盛于东汉、三国及魏晋时期,代表了西汉至东晋时期四百多年章草书法的全部艺术面貌。它的出现是社会发展或者说社会文化发展、书艺发展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阶段:它是中国书法成为艺术的第一个开拓者;是文字简化的先驱和承担者;是篆隶之外各书体产生发展桥梁;是我国远古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步的载体。
http://s11/mw690/001yyvBWzy7hMrDuCCK9a&690
一、章草是书法从此成为一门艺术的第一个开拓者。经考证,在章草出现之前,篆书隶书还只是停留在“字学”的层面上,书法界没有出现任何包括审美范畴、审美概念、审美理念在内的审美思想。就是说,书法在当时还只是停留在实用价值的范围内,还没有上升到艺术的高度。到了章草出现之后的汉代,随着隶书草写的逐步规范,才开始将书法上升到了艺术的层面,产生了最早的书法艺术意义上审美意识、审美思想和审美范畴,使汉字书写由实用升华为艺术,起到了突破性的进展。
第一,章草的出现,才有了真正书法艺术意义上的审美思想。章草是书法从此产生审美理念的最先最大的贡献者。章草书体出现之后,才有了书法艺术思想和书法艺术理念方面的范畴,出现了诸如“势”、“法象”、“神采”、“意”、“境”等书法美学方面的概念。书法从此成为艺术以崔瑗的书论《草书势》为证,《草书势》是专门探讨章草的书论(那时没有今草和狂草),可以说是在章草审美思想出现后的产物,《草书势》初步提出了有关草书书体方面美学概念。比如有:“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中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还比如有:“或凌邃惴栗,若据高临危,旁点邪附,似螳螂而抱枝。绝笔收势,馀綖纠结;若山蜂施毒,看隙缘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这种最早出现在东汉前期《草书势》中的
第二、章草的审美特征及其发展,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审美范畴和审美概念。章草出现后的《草书势》,整理了章草美的三方面特征:一是笔法美。文中的“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中规”原意:章草书法改变了过去篆书多圆笔、隶书多方笔、书体平整均衡的风尚,行书方式更为自由飞扬,赋予情感;二是结体美。如原文“状似连珠,绝而不离”,指出章草体在结字上的特征。并用“若山蜂施毒,看隙缘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的象征语句,道破了章草这种结体之美在于它气韵灌注的意境之美;三是形态美。指出章草书具有强烈的动感,“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在形态上具有生命力运动的动感表现,这种动感产生和塑造了章草书写中的韵律,给人以趋动中的气势、气韵之美。这不但是《草书势》的理论贡献,而且是章草书法在审美内容上的贡献。
在崔子玉《草书势》之后,章草书法历经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国,虽其中有过冷落和沉默,但章草书法总体没有被淹没,流派随时间的流逝有所发展,章草书法各风格众多,其审美概念在书法历史长河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创新和拓展。尤其在魏晋时期、元明时期和清末民国时期,章草书法艺术的风格越来越多,创新意识越来越强(虽然有说魏晋之后的章草有些不如古章草),为书法艺术增加了不少的审美概念、审美范畴和审美内容。宋人黄伯思说:“凡草书分波磔者名章草⑴”。章草除显厚重、多波磔的审美特征之外,还有端庄、虚和、灵便之审美气象。这是章草书法艺术最初的、最具章草书法审美内涵的本质特征,为后来各书体审美概念的不断出现、充实和创新提供了最基础的源和流。比如,有考据称王羲之章草“由古朴变为华美”,萧子云一帖“尚存古法”。比如,有称黄氏(宋人黄伯恩)之后,元代赵孟頫为代表的章草书家,弱化了汉魏章草粗犷厚重的态势,赋以“清丽体态”;比如,对明人宋克章草的评价是,“爽利悦目”;而以祝允明为代表的章草书派“古意颇浓,纯真纵逸,略有放纵,‘野’味甚重,注重性情的表达和彰现。”又认为清代碑学日炽,章草至清末民初其审美特征主要体现“既有碑的古质方劲,又有章草的简古洒脱”等等。
随章草书体风格的流变和扩大,其审美内容、审美范畴、审美概念也随之丰富和扩大。出现了古朴厚重之美、清丽华贵之美、纯真放纵之美、粗犷剽悍之美等等审美范畴,并在章草的审美范畴内又出现了大量的审美概念。章草不但是书法界“审美”的最初开创者和发现者,也是书法界审美概念和词汇的最大贡献者。有了章草书法,才有今天的书法艺术;有了章草书法才有了包括各书体在内的丰富的审美词汇和审美内容。
http://s9/mw690/001yyvBWzy7hMrFt0Za98&690二、章草是古代文字改革和简化的先驱和担当者。据考证,在整个中国文字和书艺发展的历史上,章草对文字的演变和进化的驱动最早,贡献最大。虽说隶书对文字简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不及章草。章草最早出现为了快速记录的需要,隶草便产生了。最初的篆书以及汉代的隶书,在遇到需要快速书写的时候,显得越来越不方便,就象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一样,说明当时我国文字结体复杂,书写缓慢,需要变革,章草书体便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中国文字变革简化的重任。
从汉字演变的轨迹可以看到,汉字最初是甲骨文,经过篆书、隶书,由图形化逐渐向符号化转变。隶书在战国和秦朝已经出现,但那时的隶书还没有完全摆脱篆书的痕迹,字形仍十分复杂。章草的出现,加速了汉字符号化的进程,使之代表汉字字体的章草更加规范,书写更加简便,书体更加美观。章草与其他诸如行、草、楷书等书体比,无论从书体产生的时间要求上,还是书体的自身特点上;无论从改变书体(章草)与被改变书体(隶书)的关联度上,还是从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特殊的书写材料上看,章草书体对文字的简化有它的必然性。
从时间要求上讲,今草、行书和楷书都产生在章草之后,只有章草在产生时间上有条件承担起简化文字的任务。章草最初是隶书草写,萌芽于战国和秦朝时期。战国处在“变法潮”和兼并纷争环境下,变法不但带来了人们观念上的更新,且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书写任务增多。到了秦始皇统一后,又出现了更多政务,现实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加上秦末汉初战事不断,战事信息传递速度要求又高,篆隶书写甚慢,这时篆隶的草写便自然而然的出现了,并随时间的推移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章草。而今草、行书则在章草产生之后的百年以后,而楷书不但产生时间比较晚,且书写也不快捷,这三种书体在时间上都没有条件也没有可能承担起当时生活工作节奏加快和秦末汉初战事在火速情况下的文字简化任务。
从书体自身的特征上讲,今草、行书虽书写速度较快,但在笔法上没有篆隶字体的任何痕迹,只有章草笔法才是那个文字过渡期的改革者。从篆隶向草书过渡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可能瞬间成为篆隶的脱胎换骨,篆隶向草书过渡后,自然带有原来篆隶书体原来的痕迹。比如,章草的横笔捺笔与隶书形同,字体厚重、波磔、多圆笔。这就是说,对篆隶书体革新后的章草与篆隶书体有着必然的联系。而今草则是在章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篆隶痕迹几乎消失。虽然章草与今草同属草书,且在符号笔画上基本一致(两种草书在构字的原则上基本相同),但今草没有章草的波磔笔画,字字相连,不可能留有波磔的韵味,今草从这个层面上讲,不可能是当时文字简化的承担者。而行书更没有篆隶书体波磔和韵味。这些说明,行书和今草都不可能取代章草去承担过渡时期文字变革。只有章草能够承担起改革篆隶书体的任务,章草在改革篆隶书体以后,字与字之间还是独立,还留有篆隶书体笔画的意味,留有篆隶书体的特征和痕迹,这与事物发展客观规律是一致的。
从书写的材料上看,字体革新过渡期用笔用纸(简)还没有达到技术上的相当质地,章草保留篆隶的波磔且字字独立是必然的。秦汉时期,在书写的用笔上基本以狼毫为主,狼毫吸水少,往往在书写中写上几笔就会产生毫中墨汁用尽的情况,因此,在书写中常要用墨盒蘸墨。在当时这种情况下,要用狼毫书写今草,是不切实际的,因为今草字字连笔,一般要求蘸一次墨完成几个字的书写任务。而且经考证,先秦时期用笔是将笔毛扎在笔杆的外围,当中空心,只能字字脱离,要想字字连笔,笔尖必然会产生散乱而无法继续书写的情况,因此,当时用笔质量要想字字连笔亦不可能⑵。而在书写所使用的纸(简)上,基本上还沿用竹简、木简和帛,因为纸虽在西汉已经出现,但因为纸张的质地还没有达到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到了东汉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纸张)⑶。即使在今天,沿用羊毫在帛和简上书写连笔的今草和行书也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受当时极其原始的书写工具材料所限,只有章草才是文字简化和改革的先驱。
而从章草草法和结体上看,既大胆创新,又符合自然规律,为中国文字的简化迈出了第一步,为後人文字繼續改革和規範奠定了基礎,提供了方向。有說“章草‘下筆有源’,欲習章草,須明其‘源’。‘源’,既包括章草書體之來源,也包括章草草法之來源——其結字與筆劃形成的規律。⑷”章草的草法是有依據的:比如,章草要在古文字基礎上的“簡、省、變、連”,沒有古文字,章草无从谈起。汉字最初是以表意的形式出现,即表示意义的意符(形旁),后又发展成为形声字,即意符和声符相结合。象“
三、章草是篆隶之外各书体产生和发展的桥梁。所有事物的发展、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其规律,都会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不会是一蹴而就,它既要受到社会历史环境条件的限制,又要受事物本身性质和特点的影响,中国书艺的发展也一样。换句话说,从篆隶书体要越过章草到达楷、行、草(今草、狂草)各体是不可能的。章草由篆隶发展而来,从篆隶体过渡到另外的一种书体,这种书体一定带有旧书体的痕迹,章草就是。随后,事物发展又是无止境的,章草书体以它特有的魅力孕育了之后的楷书、行书和草书(今草、狂草),无论是从纯文字角度考虑,还是从审美角度考虑,章草是书体演变和各书体审美意识发展中的一个关键书体。既留有汉代篆书、隶书的遗迹,又开启了楷书、今草、行书的一代新风;既开创了书法的审美历史,又指导并推进了其他书体审美意识的出现和发展。曲境在《书体演变与章草》中把章草比作是“其他各书体发展的一个‘纽带’”,非常形象,非常妥当贴切!
章草从形态上看,除具有大气、厚重、质朴等特征或者说特殊性之外,还存有它的普遍性,其普遍性就是书法结体上的规范性和综合性。比如。章草处于相对静态,沉稳,字与字之间的大小基本对等,间隔距离基本相同,没有浮笔,书写缓慢,笔笔有始有终且相当到位,这些都与楷书相同。而且,章草在有些字的结体没有连笔,比如,右边的“丸、乃、勿、仇、扬”等字,在章草中可以看出与楷书的形态和运笔基本相同,虽然章草书写对原来的汉字进行了简化或草化,但这些字在章草书写中的运笔和结体基本等同于楷书,相当规范,不能不说,楷书的结体和运笔规则沿袭了先于楷书产生的章草。
章草结体与隶书和篆书比,更省便,更简洁,且点画之间相互牵连,牵丝连笔。章草的这种省便、简洁和草化性质影响了行书的产生,与行书同样具有共性。比如,在省便、简洁上,行书的“”与章草《稿诀集字》中的“
”;行书中的“
”字和章草《稿诀集字》中的“
”字结体大致相同。在牵丝连笔上,象《兰亭集序》中“足以极视听之娱”句中的“极”字,采用了章草的结体即“
”和草书的笔法;“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句中的“足”字,上半部“口”字用了楷书的写法,下半部“龰”字则采用了章草的草法结构,即“
”;还有,其中“已为陈迹”的“迹”字,走之偏旁上面“亦”字采用了章草的结体和笔法,即“
”,等等。这些就是章草对行书体的影响。
当然,章草对今草的草法影响最大。许多字很简练,且相同;许多偏旁和汉字的草法一致,有些结字或者说偏旁,章草根据规范进行了设定,章草在用,今草也在用。只是今草字字都连,章草不是。比如,用点示意的“君” ”字、张芝的“
”字、宋克的“
”字;还比如,心意的“意”和志向的“志”下面的“心”字,可以用三点即“
”表示,也可以用“
”表示。用三点表示的,如赵孟頫的“
”和王铎的“
”;用一横表示的,如智永的“
”和孙过庭的“
”。等等。就这些许多汉字的草法,章草和今草是没有任何区别的,要说区别,今草一笔数字,字字连笔。今草产生在章草后期,谁影响谁?谁被影响?便一目了然了。
综合上述,章草书体的综合性即艺术元素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笔法运作和处理方面,汉字的结体和草法方面。章草书体继承和发扬了篆隶之笔法,突出隶之波磔,前追篆之圆转。又慷慨赐于今草与楷书、行书体等相关笔法和构字结体,因此章草书法是其他书体最直接的正源或主根,成为各书体艺术产生的嫁接体或者说是母体,是古典笔法之大成,可以说它是篆隶笔法基础上的再生,是今草与楷行书体笔法之源头。有人说,在章草单字中,笔法“兼取众长”,这种说法不一定得当。就象“父亲长的象儿子”一样,不如说“儿子长的象父亲”更为合适。http://s7/mw690/001yyvBWzy7hMs0ff02c6&690
四、章草是我国远古政治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载体。从隶草到章草至章草的沉默,大约经历了四、五百年的历史。之前,即秦汉之前的社会交流工具主要是篆(大篆、小篆)隶(早期隶书),篆隶虽然在秦汉以后的朝代继续使用,但大多运用在庄重的场合和金石器上,作为交流工具应该说逐步消失。因为一方面,其字体复杂,与章草比更加难认难写及不便捷,故要用篆隶记录大量秦汉之前的社会状况是不可能的;一方面,作为社会交流工具的隶草、章草已经开始推向全社会,甚至进入了衙门;另一方面,要靠篆隶章草之外的书体提供和作用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从其书体产生的时间和环境条件上看,也是不可能的。从近现代大量出土的简牍和残纸可以说明,没有章草,秦汉之前的那段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要写全恐怕困难。从出土的简牍、残纸看,秦汉以后的400年,隶草、章草是社会交流和记录的主要工具。比如,在1930、1972年至1976年和1986年几次在甘肃北部的额济纳河流域之古“居延”地区发掘的万余枚《居延汉简》,比如,1973年在江陵凤凰山出土的《凤凰山汉简》和1972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医学简牍即《武威药简》,还有河西地区出土的《河西简牍》和简牍中的《甲渠四时文书简牍》等等,都有大量的以隶草及章草书体形式出现的简牍,他们有涉及政治、军事和法律方面的,有涉及医药和历法方面的,还有涉及农业和文化进步方面的等等。这些内容都为研究汉前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提供了详实的历史资料。
在政治军事方面,如河西边塞遗址出土的河西简牍,最早发现者是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Mark
Aurel
在古代医药方面,如1972年在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的用隶草书写的《武威药简》,计78枚,内容涉及临床医学、药物学、针灸学等⑸。在临床医学上,有对疾病症状的描述和病名、病因、病理的记载以及医治方剂。象“治伤寒逐风方”、“治久咳逆上气汤方”、“治金创止痛方”、“治妇人膏药方”、“治目痛方”等30多种,涉及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针灸科等;在中医药物学上,列举了
100多种植物、矿物药,并且详细记载了这些药物的制作、剂型及用药方法等;在针灸学上,记载了三里、肺输、泉水等穴位及用针方法、禁忌等。这些医药简牍是研究中国古代医学,特别是汉代医药学的重要资料。也为现代中医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原料。
在文化艺术方面,秦汉时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为章草的产生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章草的产生和发展又为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兴盛提供了保证,形成了良性循环。汉代问世了第一本纪传体史书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贾谊的《过秦论》、《论治安策》,晁错的《论贵粟疏》,桓宽的《盐铁论》,王充的《论衡》,王符的《潜夫论》,仲长统的《昌言》等;《孔雀东南飞》、《陌上桑》、五言诗《古诗十九首》两汉乐府诗,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许慎的《说文解字》;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数学著作《九章算术》等等,都在两汉时期问世了。这些文化成果的产生,都离不开便捷的书写工具,都必须借助书写来实现和传播。这些文化成果为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如果包括没有留下影响或被埋没的和没有问世的则更多。文化繁荣说明了什么?它的载体是什么?那个时期没有打字机,篆隶繁琐承担不了高数量的文字书写,其他书体又迟后于章草书体的问世,请想,这个时期究竟哪个书体的作用,才助推大量高难度传世文化作品的问世呢?当然是章草,而不是别的什么书体!
当然,章草书体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样历史发展到今天,章草书体的产生兴盛和沉默又能够用来考证社会每一阶段的历史。比如,从出土的帛书残纸质地的好坏可以实证西汉最初的帛和纸质状况和东汉造纸技术的成熟;比如。隶草过渡到章草,除自身字体起了变化之外,外部的动因即制笔技术的改进和发展,书写对象纸张代替了简牍,都可以推理出笔纸书写工具改进和替代的时间和状况。
其实,要说章草的地位和作用还可以例举许多,象书法地位的中的共性的东西,比如,书法能够给人类带来审美上的愉悦,章草亦是;比如,市场经济的发展,书法又从审美功能回归到了实用功能,即精神上的实用价值;又比如,章草书法与其他书法一样,能够助推国民经济、拉动市场消费等等。
结束语:撰写《略论章草书法的地位和作用》其目的希望能够引起全社会特别是中国书法界上下层的高度重视,章草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书法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要继承它,并创新和发展它。
本章注释:
⑴
⑵
⑶
⑷
⑸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