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起,《上海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办法》规定,禁止乘客携带自行车(包括折叠式自行车)进站、乘车。
这个规定当然有其理由,比如安全问题,比如自行车进站乘车影响了其他乘客。不过,这个规定出台之前,地铁运营方并没有公布能够给予自己足够支持的调研数据。比如,过去5年内,自行车进站乘车造成了多少起安全事故,其中普通自行车多少,折叠式自行车多少,交通高峰时段多少,非高峰时段又是多少;又比如,过去1年内,早晚交通高峰时段到底有多少车次的普通自行车、折叠式自行车进站乘车。
数据可以让决策更加科学。我的个人判断是,交通高峰时段与非高峰时段,数据肯定不一样;普通自行车和折叠式自行车造成的“麻烦”,肯定也不一样,后者比普通旅行箱的体积还小,或许在数据的支持下,能够得以在非高峰时段进站乘车。
最近,上海轨交在承受巨大客流压力之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限流,某些站点在特定时段只出不进。对此多数乘客能够接受。但在采取措施之前,轨交运营方有没有进行过数据统计、分析?是否根据这些统计数据,作出哪些站点限流、哪些时段限流的决定?限流效果到底如何,这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目测”、“毛估估”阶段,应该有统计数据。据我所知,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人流如何疏散等等,都是事先经过一批数学家、流量管理专家来分析的。
公布数据,我相信可以令新规定更有说服力,甚至避免引发乘客的争议、非议。当然,这就需要轨交运营方拥有这些数据,并且愿意公布出来,从而与乘客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互动。
看看上海“轨交论坛”,乘客的抱怨声不少,合理化建议也不少,其中就包括“根据数据来决策”。倾听到这些声音之后,我所在的报纸曾经派出多名记者,试图拿到这些数据,向广大读者进行解释性民生报道,可惜未果。
上海轨交正在不断延伸,或将成为世界各大城市中轨交总长度第一。这个数据表明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们不能忽视与之相配套的“服务数据”,这,恰恰表明了一座城市的民生服务水平,表明了一座城市的“软实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