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族村落——台湾行(5)

标签:
宗教邵族台湾旅游 |
分类: 旅游(台港澳) |
邵族的村落
游完了日月潭,天全黑了,游船把我们载到一个码头,导游说这就是邵族的村落,我们要在这儿用晚餐并参观他们的集市和商店。
下船后我全然没有村庄的感觉,完全是一喧闹的港湾小镇。导游说台湾有14个族群,邵族是最小的一个,原有4、5百人,因为奖励生育,养一个孩子奖6万元,所以现在可能过千了,但真正父母都是正宗邵族的孩子寥寥无几。穿过几条小街,两边都是寻常的旅游商品,没见到特别之物。店家男女均着民族服饰,导游也说他们未必是邵族。
入一大厅吃晚饭,菜肴不错,白菜、包菜尤甘甜。饭后观邵族歌舞,演员不美,舞姿不敢恭维,既无阳春白雪,也非下里巴人,完全没有原生态、山野的感觉。一个中年妇女自称是
女祭司,语言流畅,她介绍了她们的祖先和居住环境,蒋公暨夫人和邵族同胞的照片赫然挂在正中。
女祭司喜欢抽烟,她还知道武汉的黄鹤楼香烟不错。她大力鼓动游客买新鲜鹿茸,
带血的鹿茸真好吗?此物壮阳,同团半数为耄耋老者,无人问津。
我想绝对再没有邵族人从事耕作、打渔和狩猎了!
女祭司
附:邵族
Thao
台湾原住民族。主要聚居在南投县日月潭畔的日月村,原被错归为邹族的一支。清朝康熙年间为其极盛时期,势力范围包括台湾中部山区(集集、中寮、水里、鱼池、埔里一带)。雍正期间因番汉冲突而遭官方打压,开始没落。传统的生活方式以渔猎、农耕、山林采集维生。宗教信仰的核心是祖灵信仰,每一个家庭都有一个「公妈篮」(祖灵篮),内盛祖先遗留之衣饰,代表祖灵的存在,是邵族所特有的宗教呈现方式,凡是族中之重要祭典都以「公妈篮」为供奉对象。「先生妈」(即
女祭司)职司服侍最高祖灵和氏族祖灵,她为族人告解、驱魔除秽,求取平安,是邵族宗教和精神生活的支柱。「杵音之舞」为丰年祭里的一大特色。手工艺方面,以水沙连达戈纹布闻名。人口约379(2003)。
人口约283人。居住在日月潭畔的日月村和水里乡顶村的大平林。2001年8月8日台湾行政当局将其定为高山族第10族。邵族的生活方式是渔猎、农耕和山林采集为生,农业作物主要是板栗、蕃薯和花生为主。杵音之舞是邵族丰年祭中重要组成部分,“湖上杵声”成为日月潭八景之一。此外还有播种祭、狩猎祭、拜鳗祭、丰年祭等。宗教信仰是祖灵信仰,分为最高祖灵和氏族祖灵。族内流行的手工艺品为自己揉制的皮革和自己纺织的麻布。邵族(Ita Thao, 原义是「人」)为台湾原住民的一支。聚居於南投日月潭一带。 根据邵族的口传历史,据说祖先是追逐白鹿翻越阿里山而来。人口甚少,因此学界对於该族是否应该归属于邹族(Tsou)的一支, 一直有争议;另一方面由于和汉族接触较早,也曾被归类为平埔族,但该族到底是属于「高山族」或者是「平埔族」学界并无定见。从文化, 服饰, 体质等特征来看,邵族均和邹族人不同,卲族族人自己不但否认他们是邹族且发起正名运动。在2001年政府正式承认邵族为原住民部族之一。邵族人深受祖灵信仰之影响,敬畏自然,但近百年来受到日治时期日本人以及汉人的移入, 使原有的土地以及文化风貌受到了很大的改变。九二一大地震後族群人数由数千锐减至300人左右, 是台湾人口最少的原住民族群,地震後获台北市市长马英九安排全族暂时迁往台北市明水路居住。 卲族曾经是水沙连地区最有势力的族群。水社是日治时期的主要聚落之一。现在则以德化社(Braw-baw,日月村)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