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凤庙——台湾行(二)

标签:
高山族同胞台湾行正殿吴凤旅游 |
分类: 旅游(台港澳) |
2010年元月31日下午晃过阿里山风景区的大门后,在去嘉义的路途中大巴在一所红色矮墙的庙宇门前停了下来。此庙背靠大坑山,面临八掌溪,四周椰林高耸、古榕青翠,绿树浓荫,雅静宜人。有三柱式燕尾状的褚红色拱门,色彩艳丽;庙宇四围朱红色的短墙,典雅朴实。我问导游什么地方,他说是《吴凤庙》。
问导游,他说此人是日据时的官员,褒贬不一,很有争论,许多关于吴凤的记载是不真实的。到台三日,觉得导游知识面不够,团中有人指出他把钻石说成金属的错误后,他非常不高兴,我也没有追问了。
进公园后,里面非常冷清,庭院很大,绿荫、拱桥、亭榭、小山、湖泊等,古色古香,清幽雅致。几乎没有当地游客,有一圈高山族原驻民的图片展览,大殿、后庭院都锁了,不让人进去。门缝里看去,后面有塚样的纪念碑,我把相机从缝中伸出去照了照片。
回家后在网上查此人是康乾时的官员,1769年就死了,与日据没有关系,是300年前不让高山族人杀人祭祀而献身的仁人!蒋总统、严总统都有褒扬的匾额,嘉义还有吴凤路,去年两岸还纪念过此人。
可大殿、后塚为什么不让人瞻仰、祭拜呢?
我还是不明白!盼解答!
附录:
吴凤(1699年—1769年),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人,清康熙年间随父母移居到台湾省诸罗县(今嘉义县)竹崎乡。他少时勤奋读书,深明大义。长大后,他目睹高山族同胞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决心教会他们较为先进的农耕技术,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医疗知识。他因此深受百姓的敬重。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吴凤24岁时,清政府任命他为阿里山中埔乡通事,负责专门协调原住民和汉人之间的关系。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当地高山族同胞又向吴凤请求外出“猎首”。吴凤抚着胡须,心平气和地说:“今年不行,先杀头牛代替,明年再说吧!”群众被劝了回去。第二年(1768年),他又以同样的办法把群众劝了回去。第三年(1769年),当地高山族同胞不干了,硬逼着吴凤答应他们去“猎首”。吴凤知道再劝也无济于事,便对他们说:“好吧!明天早晨,村里有个穿红衣戴红帽的人,你们可以把他杀死,割下头去祭神。不过,你们保持这种不好的风俗,神仙会发怒而惩罚你们的。”第二天早晨,村中央高地上果然有个穿红衣戴红帽的人。群众见了,不约而同用箭把他射死。尔后,蜂拥而上,都争着去割这个人的头。可是,走近一看,都目瞪口呆了。谁也没有想到,原来被射死的这个人竟是大家爱戴、敬重的吴凤公!人们哀伤不已,随即邀集阿里山附近48个村社首领召开会议,决定废除“猎首”陋习,并于各番社勒石召示子孙,永志不忘。他们更感念吴凤的义烈精神,决定立祠奉祀,至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更建吴凤庙永祀。其后又经3次扩建整修,从而奠定了现在吴凤庙伟丽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