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说课稿

(2011-08-20 21:29:55)
标签:

树立创新意识

唯物辩证法

要求

说课稿

杂谈

分类: (精品)教案学案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说课稿

我说课的课题是《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六方面对本框教学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 说本框题的地位与作用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3单元第10课第1框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在上一课学习了矛盾的观点之后展开的,主要讲辩证否定与创新意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深刻内涵。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以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对待周围的世界。本框是对前三课内容的一个总结与升华。学好本框内容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意识以及下一框的学习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课改精神,结合高二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辩证否定观的内涵;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基本特点。

理解:辩证否定是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观与书本知识、权威思想的关系;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关系。 (学会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现实问题)

运用:分析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深刻理解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分析为什么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同创新意识息息相关。

2、能力目标:

学会用辩证否定的观点看问题,初步形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和认识事物的能力。辩证的否定观并不是否定一切,抛弃一切,扔掉书本(相反,学习书本知识是中学生目前首先应当做好的事情),蔑视权威,而是既克服又保留,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敢于怀疑,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新见解。

通过学习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使学生初步形成批判性思维,初步具有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逐步培养和形成自己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能力。

培养学生破除落后的思想意识,积极参加创新实践,勇于突破陈规旧俗,注重研究新情况,敢于提出新问题,大胆寻找新思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坚信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创新意识的哲学基础是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和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树立创新意识

   创新作为辩证法的一种思维方法,要求我们以批判的思维来对待世界。树立创新意识,有助于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难点: 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难点在于辩证否定观以及对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理解,对哲学辩证否定概念以及延伸出来的理论在理解上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且正确理解以上知识点对下一阶段的学习也很重要,因此我把它作为本框的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坚持学生为本的理念,本节课我采用"情境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说,第一步,激趣,创设情境;第二步,设疑,提出问题;第三步,探究,小组讨论;第四步,师生互动,建构知识。

采用情境探究法,首先,既遵循教材的生活逻辑,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启迪学生的思维,思考和分析生活中文化对人的影响;其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知识的生成,情感的体验,知识体系的构建。

(二) 说学法指导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创造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充分利用学生已获得的生活体验,通过相关现象的再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分析现象背后的哲学理论依据,帮助学生树立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从而增强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自己思维的活跃中领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三)说教学手段:

    我校的教学条件较好,我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富有感染力的各种现象和场景,营造一个形象生动的课堂气氛。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重点说)

教学过程坚持"情境探究法",分为"导入新课——推进新课——走进生活"三个层次,环环相扣,逐步推进,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下面我重点简述一下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1 课题引入: 我设计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讨论司马光急中生智,砸缸救人,落水的孩子轻松得救,这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得出:司马光是打破常规,让水脱离人。创新是司马光办事取得成功的关键,这说明我们应树立创新意识。

2 讲授新课:(35分钟)

创设情境:根据“鹰的重生”,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自然进行新课的学习。

创设情境推进新课

1、有人认为,否定就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排据或毁灭,是借助外力作用实现事物的变化。如果我把虫子踩死,就是否定了虫子;大风摧折了庄稼,就是风否定了庄稼。

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通过对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比较,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否定观,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和方法。

2、“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按照教科书的说法,实验的结果是伽利略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 “越重的物体下落越快”的教条。

伽利略为什么能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教条,人们凭什么相信他?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我们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但又不能迷信书本和权威,要树立创新意识。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6页下方材料。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世界永远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任何东西都不是绝对的、永恒的,而是迟早要被否定的,应具有辩证的革命批判精神。

回归情境走进生活

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培养怀疑和批判精神?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方法论。遵循生活-理论-生活的课改理念,学以致用。整个过程将伴随着多媒体影像资料和生生对话讨论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附:板书设计(从略)

3、课堂反馈,知识迁移。

最后对本科课进行小结,巩固重点难点,将本课的哲学知识迁移到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实现对知识的升华以及学生的再次创新;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重点和难点,为下一框学习做好准备。

4、板书设计  我采用直观板书的方法,对本课的知识网络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尽可能的简洁,清晰。使学生对知识框架一目了然,帮助学生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

5、布置作业  导学案当堂检测,检验学生对本课重点的掌握以及对难点的理解。并及时反馈。对学生在理解中仍有困难的知识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予以疏导。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因为我本人水平有限,设计上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感谢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