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环线游》(2)-九甸峡
6月22日到达兰州,大约是11点过点,我们又从兰州中川机场到渭源县的会川,这里既是黄河第一大支流渭河的发源地,也是黄河长江的分水岭,地处秦岭西端和青藏高原东缘的交汇地带,这里我曾在过去的博文中反复提及。无论是气候特征,还是地理地貌、地缘人文,这里都是交汇或枢纽地带,一切在这里就显得不一样了,过渡的痕迹十分明显。
23日下午,我中学时期的老同学们就赶来相见,早上就带我们去了一个叫“九甸峡”的地方。说实话,我对老家的记忆基本停留在40年前,高中毕业(1984年)后离开就极少回来,回来也几乎是足不出户,小住一二日匆匆就走,渭源附近乃至周边数县的情况几乎呈模糊状。路上才得知这里已经进入临潭县境内,大致属于渭源、临潭、卓尼、岷县交界的地方,地势较高。开始,公路缓行在高原的县道上,渐渐在山巅盘旋,车行高处,放眼俯瞰,群山起伏,一畦畦的土豆、接着一片片油菜花,无涯无际,层次分明,从深绿到嫩绿,再到艳黄,在艳阳下显得格外有生机。绕过无数道山梁,便是持续的长下坡,我们便沿着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峡谷蜿蜒前行,洮河呈一线在峡谷间穿行,由于山大谷深,车上大多数时间是看不到洮河的,偶尔一条碧绿的“细线”在山间蜿行,时隐时现。路边不知名的野花一丛丛竞相开放,由于这里天气凉(白天不过20°,夜晚大多在10°上下),一切景象还似初春,满眼的翠绿,满山的野花,一派欣欣向荣的感觉,壁立的悬崖上“挂”着一线公路,不是急左就是急右,路到是水泥柏油路,还算好走,但弯道极多极大,急弯的地方还要减速缓缓通过。
约莫又过了三四十公里后,在一个较为开阔的地方看到一片较大的水域,山坡上“九甸峡”三个字映入眼帘,这是洮河上游一座水电站兼储水水库,绿色的水面静静地躺在群山之间。听介绍这就是著名的“引洮工程”,我突然想起,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这个“引洮工程”就是国家的重点水利工程,还是朱德委员长亲自挂帅领导的,以解决当时甘肃中部的农业灌溉问题而修筑的大型水利工程,只是那个时期由于技术和资金的限制,终究没有建成,半途下马。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甘肃中部工农业用水矛盾更加突出,但技术、资金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几十年后,这个工程重新启动,并很快就建成了。
路上,司机遥指对面峭壁上一条隐隐的栈道,那是前些年,有胆大的村民铤而走险,在悬崖上凿出一条仅即通人的隐蔽道路,并在后山凹里偷偷的种植yapian,后来还是被gong
an发现,倾巢剿灭。我知道,这里在近代就有种植这个植物的传统,就是到了现在,还偷偷摸摸屡禁不止。
这里属于甘肃中西部几个县的交界处,青藏高原与西秦岭的交汇地带,是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带,地势较高,也是半农半牧和多民族、多元文化的汇集地,崇山峻岭,气温较低,植被较好,但生态较为脆弱,人口在西部而言也算密集。此行让我这个大半辈子身处江南的人大开眼界,对原来心中的一片“盲区”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这就是旅行的意义...
良好的县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