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发现李庄》有感
大江东流历沧桑,
浩荡英气聚李庄;
千年惊变酿家愁,
群星毕至舐龙殇。
幸有乡贤多义举,
更无国士不奋扬;
华夏文脉独一帜,
谔谔闻达不彷徨。
坐落在川南长江沿岸的李庄,具有1800年的历史,古镇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古镇”,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入选“中国建筑学会科普教育基地”。汉代曾在这里设驿站,为明、清水运商贸之地。李庄因在抗战期间接纳了众多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中央研究院、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等一大批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而名声大噪。小小的李庄一下涌入一万多人,都是高素质的人才,不乏世界级的前沿大学者,这段历史让李庄青史流芳,也留下了说不尽的故事和趣谈。以后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注定要反复提及的一个地名。
在抗战的危机时刻,一群李庄乡贤经过深思,声明大义果断邀请“流浪”中的中国学者和“担子上的大学”,使李庄成为中国抗战时期继重庆、昆明之后的三大文化基地之一。一时,云集到李庄的著名学者有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吴孟超、陶孟和、李方桂、梁思永、董作宾、李济、吴孟超、朱洪元、王守武、吴式枢…等等,人才济济,名流如云,还有很多外国科学家,他们都是当时中国顶级的大学者。解放后他们有的留在了大陆,继续为新中国的建设做贡献,有的去了台湾,支撑着后来台湾的文化和学术基础,也有的去了海外(主要是美国),同样在国外继续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大都成果丰硕,成为学界的领头羊。二十世纪后期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科技项目,都有李庄同济人的身影。那个时期,他们虽然在极其简单的条件下工作,但他们的学术成就和造诣不输世界先进水平。战争、疾病和贫困的日子没有摧毁他们对事业的热忱和学术报国的信念,心中始终有一轮明月,时时照亮农舍、庙宇、会馆的窗棂和他们的梦境。为了研究学术,他们已透支过度,但他们和往常一样精力充沛和雄心勃勃,并维系着在任何情况下都像贵族一样的高贵和斯文…。
这是近年读的最好的一本书之一...
注:图片来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