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赣红色行》(24)瑞金之红井遗址群(11)红军卫生部旧址
第二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战火连绵不断,加上社会基础落后,根据地的医疗卫生条件是非常薄弱的,也是非常需要与紧张的。1931年初,党派遣贺诚、彭龙伯、陈志方等一批医务干部到中央苏区工作。同年11月,中革军委成立,下设总军医处,贺诚任总军医处处长,1932年9月改称总卫生部,贺诚任部长兼政委。下设医政局、保健局、总务处、医院政治部和卫生材料厂。这是我军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最高卫生领导机关。
1931年11月,为了解决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缺乏的严重问题,中革军委总卫生部决定开办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培训各种医疗卫生技术骨干,并任命贺诚为校长兼政治委员,陈志方为教育主任。校址初设于瑞金,后迁至于都。1932年8月,红军军医学校迁往兴国茶岭,继续招收学员。同年秋,改由彭龙伯任校长,王立中任政委。
1933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同年8月,学校从兴国茶岭迁回瑞金,驻扎在叶坪朱坊洋江下村,并与从汀洲迁来的中央红色医护学校合并,仍称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并将不远处的中央红色医院划为附属医院。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改由陈义厚为校长,王斌任教务主任,周月华任政治部主任,设教务处、政治处、总务处和附属医院。
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为便于管理,全校学员编为两个大队,医科为一大队,约200人;其余各班为二大队,约300人。与此同时,教学设备较之前更为充实,建立了图书室,解培室、动物实验室、标本室,模型室、细菌检査室和培养室、化学实验室和瓦斯预防室,显微镜增加到7架,模型有数百种之多,自制了孵卵箱具,添购了教学参考书籍400余种,开设了外科手术室、手术前准备室、消毒室、隔离参观台、X光室、理疗室等,学校师资力量也随之得到加强。
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除了给学员教授医疗卫生专业知识外,十分注重提高学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军事技能。设有列宁室,组织学员进行业余政治活动。学员中建立了党、团组织,定期召开生活会、班会,以确保学员的思想健康发展。开设了军事课,科普军事常识,教有投弹、射击、行军等军事科目操练,提高了学员的军事技术和组织纪律性。这在战争年代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的创建发展对中央苏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