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2007)
《庄蕴宽书法作品欣赏》
近日竞得清末民初常州籍政治家、书法名家
、社会活动家、文化名流庄蕴宽 书法 对联一幅,洒金红底,绢裱无轴,品相较佳,画心尺寸:132*32*2,
品如图 。
该对联的书法艺术风格,即险绝竣逸,又浑穆雍容;既奇趣灵动,又古朴典雅。独特用笔,古板奇绝,通于齐整中求庄和,庄和中求变化,自然流畅,逸气横生。楷中带隶,有碑体的痕迹(“张猛龙碑”和“爨宝子碑”兼而有之),是享盛誉的作品,为精严雅正古朴书风的代表。软中带硬,硬里藏拙,拙中蕴熟,尽显行书老辣,跌宕阅世之经历,寻之有味,玩味不尽。透过作品,看到作者满满的故事,十分满意!
庄蕴宽(1866—1932),字思缄,号抱闳,晚年称无碍居士,常州人。1890年中副贡,光绪间历任浔阳书院主讲,百色厅同知,梧州府知府、太平思顺兵备道兼广西龙州边防督办等职。并先后在平南设武城学堂,广州设武备学堂(黄埔军校前身,理事兼秘书长)、创梧州中学堂,龙州设女学和图书社等,并邀钮永建,蔡锷赴桂林协办陆军干部学堂。辛亥革命后,曾出任江苏都督,后上京任审计院院长十二年之久,期间又是故宫博物院早期领导人之一,对阻止军阀窃盗文物有着卓越贡献。北伐后,回里任《江苏通志》总编纂直至1932年病逝。
紫禁城,从清朝灭亡到故宫博物院成立,这座明清两朝的皇家宫殿,一天都没有平静过。它一直都像是各地军阀眼中的一块流油的“肥肉”,都虎视眈眈的注视着这座满是珍宝的宫殿。清室的那些遗老们,也不安生,时刻都想着复辟,还想重新入主这座宫殿。而此时还有一个人在关注着这座皇家宫殿,他就是庄蕴宽。他是故宫博物院早期的领导人之一。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在乾清宫举行开幕典礼,他任主席,并先后任故宫博物院董事会董事、理事、图书馆馆长、维持会副会长,尤其是在辛亥革命前后为故宫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1926年4月23日,故宫博物院突然被军队包围了,这些军队就是吴佩孚和张宗昌的“直鲁联军”,他们打着“接收”故宫,用作驻军的幌子,迫令故宫内所有工作人员限期搬离故宫,想把这座国家的瑰宝占为己有。庄蕴宽得到消息后,多次赴“治安会”告知王士珍、赵尔巽等,多方斡旋才破除了这次危机。由警备司令部张贴告示于故宫门首,严禁神武门驻兵吴张才作罢。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不是庄蕴宽先生的周旋,吴张真的把军队驻进故宫,那么多的珍贵文物都没有来的及清点,许多宫殿的陈列还是原状陈列,后果真的是不敢细想。庄蕴宽对故宫做出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在筹建、管理故宫博物院期间,为护卫故宫国宝,庄蕴宽甚至以个人名义向银行借贷3万银洋,平息了“索薪工潮”。为防国宝重器流失,向报界公开发表启示,要求组织清点,阻止了北洋政府想用简单的方式糊涂的办理移交。没有庄蕴宽,今天故宫的藏品起码会又少一部分,或得到永久性破坏或流失。今天我们应该感谢他-庄蕴宽。
另,经查证,庄蕴宽还是民国第一奇女子、第一女教授(北大)陈衡哲的三舅,他帮助陈衡哲把一手烂牌打成了王炸,这个陈衡哲培养了大批民国才女如林徽因、张爱玲等都是她的学生,她的学生中还有另一个旷世奇才-周恩来。庄蕴宽死后,其外甥女陈衡哲写一挽联:
知我,爱我,教我,诲我,如海深恩未得报
病离,乱离,生离,死离,可怜一诀竟无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