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传统书画的标准问题》
中国传统书画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和积累,与西方油画艺术一样,并列形成世界文化艺术的两个高峰或两极,应该说,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与西方绘画艺术相比,内涵更加丰富多彩,就诗书画印及与之联带不可分割的笔墨纸张等依然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含义,就这一点西方艺术是无法与东方艺术(主要是中国书画艺术)相比拟的(关于东西方艺术的比较学另有专文述及)。到了今天,书法已经成为一门高深的艺术门类,并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这在世界上几乎独一无二。但是,因为中国历史上在科学技术方面在近代落后于西方,没有率先进入现代科技文明,除了制度层面的原因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实验科学和完整而深刻的理论体系,某些程度上文化艺术也是这样,尤其到了近现代更是囿于古代的桎梏走不出来,创新不足,无法与时俱进,新的大师级人物几乎绝迹。
以前,许多人说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或者说理论方面较为欠缺,其实,中国书画也有自己独立的理论,其艺术风格个性明显,但数千年来主要靠口口相传和近亲传承、把手执教而流传,靠理论指导的因素并不突出。
中国书画艺术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在不同时代,每个时代的不同地域及不同的艺术家个体,都产生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色,可以说各个时代、每个地域,名家辈出,名作如海,高峰迭起,相互辉映,各领风骚。但这么多艺术风格和艺术特色,到底有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如果有,那么好书画的标准是什么?有人说书画艺术千人千面,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其实,先人也对这个问题做了总结,概括地说有以下四个标准,就是说,符合这四个标准就应该是好的作品:
1,古人的法度:就是说要寻之有根,学书法讲究初学者一定要临摹、临帖,写字从临帖开始,并打下基础,就是这个意思,不能脱离前人的基本法度,要有出处,因为古人已经将书画艺术发挥到了极致,七八千年汉字史基本诠释了汉字的全部,要完全超越几无可能。
2,个人的特色:既要拟古,更要创新,要突破前人,即古人说的“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前人并不排斥立新,他们知道创新才是书画艺术的灵魂。得到古人的基本基调后要有所突破,要开创自己的艺术风格。传世名作都有极具个性的艺术特色。若能开宗立派,那一定彪炳史册。
3,真挚的情感:作品要有故事,有内涵,有好的内容,以人为本,不能脱离人性、人情、社会世故和文化意味。要柔合、抒发作者的情感,作者通过作品抒发情感,以打动、感染观众的心灵,并让读者产生共鸣。(如颜真卿的《祭侄文》,饱含家国情怀的思想感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也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传世作品)。
4,时代的精神:符合时代精神,要有较高的格调。
要将数千年浩如烟海、各呈风采的艺术作品上升到极简而又深刻的理论属非易事。理论也需要创新,理论的创新,或发展、丰富前人的理论,就要将艺术的精髓高度浓缩成以点带面的通用语言,这一点,非大量阅读、观摩、揣测、研究、总结历代的作品不可。通过数十年对书画艺术的热爱和揣摩,在前人的基础上,我再总结以下几条新标准:
1,艺术的难度:作品要有高超的技巧,真正的好作品难以模仿。作品要有较为丰富的内容及内在质量。无论是绘画作品,还是书法作品,不能简单地画一条线、或过于简单的物品或内容,技法上要有一定的难度,要有艺术特点。
2,实物的具象:符合基本事实,无论是小写意还是大写意,但起码不能脱离事物的基本形象,最起码要神似,不能“画鹿为马”。
3,感官的美感:要视觉上“顺眼”,好看、耐看、品之有味是对艺术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最好雅俗共赏。要讲究用笔墨描述或表现出来的意境,要有点雅气和美感。坚决摒弃“丑书”、“俗画”。
4,正派的主题:作品要有正能量,不能有馁气,不能将低级趣味搬上艺术的台面,不能反社会、反人类,要有正义感,作品要有深刻的思想性、意趣性。
5,兼备附加价值:最好附带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其他研究价值,以及更多的社会信息(如王蒙的《稚川移居图》有大量的题款,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身价不菲,其实,青铜器与其他文物也是这个道理)。
这里要特别说一点,就是书家画者个人的品德修为极其重要,历史上就不乏这样的案例,例如有宋以来三百年,出现了不少有名的大书法家“苏黄米蔡”千古名传,但是其中的“蔡襄”事实上为蔡京,就是后来广为使用的“宋体”,因蔡京是有名的奸臣,只能把蔡襄搬出来代之,《墨林快事》中就说:今知有襄而无他蔡,名之有幸不幸若此...。这种情况历史上还有很多,不再赘述。声名不佳,流之不广,难登大雅之堂(或大打折扣,)。很多流传千古的大家,不仅在艺术上有大成就,同时也是德隆望尊,大德高望之士,这也是书画界的一个规律。
董耀辉写于2023年4月10日厦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