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游记》-13(南泥湾)

(2022-11-07 11:10:06)
标签:

杂谈

旅游

情感

历史

随笔

分类: 游记与随笔
《秋游记》-13(南泥湾)

                                                    《秋游记》-13(南泥湾)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首陕北民歌南泥湾唱红了全国各地,使得“南泥湾”这个连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地方名声大噪,后来“南泥湾”成了一种精神象征,一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的我党的精神内容之一,所以不得不单独说一说这个旅途中的“小驿站”。说小驿站是因为只是路过,中途小憩而已,要说景点也就是一个展览馆,除此之外就是一条不大的山川,中间一条带状而显得“精致”的庄稼地而已。但她在新中国的建设史上有非同一般的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

       南泥湾,是延安旅游线路上的名胜景点之一。二百多年前,这里人烟稠密,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生产和经济都十分繁荣。但到了清朝中期,清统治者挑起回汉民族纠纷,互相残杀,民生凋敝,人口急剧减少,使这里变成野草丛生、荆棘遍野,人迹稀少,野兽出没的荒凉之地。据《耿飙回忆录》记载:大生产运动时期这里老虎出没,他们还打过几十只老虎,其中还送往延安为在延安的领导人改善生活。可见这里当时的生态状况。
    
       南泥湾位于陕西省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是延安的南大门。这里的光热资源很好,是发展农、林、牧渔的理想地区。南泥湾流域面积365平方公里,属丘陵沟壑区,土壤为黄绵土、水稻土,如今,经过治理和保护,林草覆盖率83%,为汾川河发源地。

       当年垦荒南泥湾,是一个悲壮又令人产生革命浪漫情怀从而振奋的故事。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并调集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当时,边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要担负起几万干部、战士和学生的吃穿用,实在是一件难事。正如毛泽东说的那样“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面对日益困难的经济形势,我们没有坐以待毙,毛泽东在延安发动了大生产运动:他率先垂范,在杨家岭的办公楼下亲手开辟了一片荒地,种上辣椒、西红柿等蔬菜;朱德背着箩筐到处拾粪积肥;周恩来迅速成了纺线能手。

       1940年,朱德总司令根据中央关于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指示亲赴南泥湾踏勘调查,决定在此屯垦自给。次年春,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长兼政委王震的率领下,奉命开进南泥湾,披荆斩棘,开荒种地,风餐露宿,战胜重重困难。1942年,生产自给率达到61.55%;1943年,生产自给率达到100%,到1944年,三五九旅共开荒种地26.1万亩,收获粮食3.7万石,养猪5624头,上缴公粮1万石,达到了“耕一余一”。广大官兵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1943年,延安文艺界劳军团和鲁艺秧歌队80多人赴南泥湾劳军,萧三、艾青、田方等致慰问词。贺敬之作词,马可谱曲的歌舞《挑花蓝》唱道:“陕北的好江南,鲜花开满山,开满(呀)山;学习那南泥湾,处处是江南,又战斗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从此脍炙人口的名歌南泥湾诞生,后经著名歌唱家郭兰英一唱,唱遍了大江南北,唱得家喻户晓,都知道陕北还有个好江南--南泥湾。

       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内核,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战胜困难,夺取胜利。南泥湾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农垦事业的发源地,这个历史意义非凡。

       估计是为了赶路,导游并没有推介南泥湾,只是在这里停车小解一下,但“南泥湾”的大名我还是有点敬畏与向往的,大部分人连车都没下,全车也只有我和一个同座在我的感召之下赶忙下去拍了一个照片,以示来过,没有好好看一下给我留下了些许遗憾...

《秋游记》-13(南泥湾)

《秋游记》-13(南泥湾)

《秋游记》-13(南泥湾)

《秋游记》-13(南泥湾)

《秋游记》-13(南泥湾)

《秋游记》-13(南泥湾)

《秋游记》-13(南泥湾)

《秋游记》-13(南泥湾)

《秋游记》-13(南泥湾)

《秋游记》-13(南泥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