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记》-4(西安碑林之三:唐代石雕塑像)
西安碑林的第三部分就是大唐佛像雕塑艺术展。
雕塑是三维空间造型的艺术,比之绘画更富立体感、真实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被喻为“立体的诗,动态的书,有形的音乐”。提起雕塑艺术,许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维纳斯和大卫,认为雕塑艺术是西方的文化,并于油画形成一对艺术高峰,而中国古代是没有雕塑艺术的或中国的雕塑艺术落后于西方,这大错特错了。其实,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水平不仅不亚于西方,更早与西方。到了唐代,中国雕塑艺术成就辉煌,达到一个高峰,举世闻名的敦煌、云冈、龙门石窟等造像无与伦比,放到现在都是艺术精品。名山古刹中珍藏的石雕、木雕、金铜、干漆夹纻、泥塑等各种质地的佛像雕塑珍品,更是不胜枚举。
尤其是唐朝(618~907)共二百八十九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唐朝国祚长,唐高祖至唐睿宗的初唐时期,国力强盛,
唐代时期的佛像极具特征与代表性。初唐的造像初唐佛像一般仍多保留着隋代造像遗风,造型多呈体态丰肥,饱满壮硕,佛像的头部略显偏大,身体稍短。面相丰满而偏方。衣纹上多喜用隆起如圆绳状的纹线,又圆形或六角形的台座上搭敷披布,布的纹褶转折曲复,成为一时流行的样式,这种台座样式和纹线是以前所见不到的。佛的发髻从北朝末期到隋的较为平缓低矮的样式发展到较为高耸,螺发所见渐多。水波式发髻又变得翻卷自由,纹路活泼,起伏明显。菩萨的体型稍显丰肥,姿态向更自如发展。佛、菩萨、罗汉弟子、天王、力士、供养人等组成一堂,各尊的职守更加明确,个性化更强。
由于武则天称帝,和尚们伪造大云经,宣称武则天即是弥勒佛降生,在此风影响下,各地多造弥勒大佛。弥勒佛多取善跏趺坐姿(双腿下垂倚坐)。盛唐造像盛唐时代可以说是佛造像的黄金时代,此期的造像比例舒展匀称,结构合理,已完全摆脱了隋和初唐时佛头部偏大,体态略僵板的感觉,动态极为自由活泼。佛的头部与身躯比例合理,面型丰满,方圆适度,佛发为水波纹式或螺发。除通肩式和袒右肩大衣以及褒衣博带式大衣外,又流行所谓方领下垂式大衣,内着僧祗支和裙,体态饱满丰肥。喜用束腰式台座,底边为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上搭覆布,布纹转折曲复生动。菩萨多束高髻,发型优美,五官姣好,上身袒,束腰,重心向一侧扭曲,体态极为生动妩媚。帔帛也有动感,婉转活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