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杂记:跟着乾隆游白塔山(二)

(2022-03-14 12:32:57)
标签:

杂谈

读书杂记:跟着乾隆游白塔山(二)

      白塔山南麓的建筑集中在永安寺,乾隆的《塔山南面记》也是围绕广安寺写的,全文如下。

 

 《御制塔山南面记》

       承光殿之北,跨太液为桥,南北各有坊,南曰“积翠”,北曰“堆云”。过堆云坊即永安寺,殿曰法轮。殿后石磴拾级而升,得稍平道,左右二亭,曰“引胜”,曰“涤霭”,复因迥叠石中,仍拾级左右各为洞,玲珑窈窕,刻峭摧嵜,各极其致,盖即所谓移艮岳者也。

穿洞而上,适与拾级而上者平。洞之上,左右各有亭覆之,曰“云依”曰“意远”。平处为佛殿,前曰“正觉”,后曰“普安”。两厢各有殿,东曰“圣果”,西曰“宗镜”。

又自永安寺墙之东缘山而升,路中有振芳亭,再升为慧日亭。稍西则顺治年间建塔碑记》,及雍正年间重修碑记。复略升,则进崇安殿之东廊矣。其寺墙之西,亦缘山而登,半山有亭,匾曰“蓬壶挹胜”。再登则为悦心殿偶临塔山,理事引见恒于此。其后为庆宵楼,每逢腊月奉皇太后观冰嬉之所也。悦心殿东侧书屋为静憩轩。转石屏入墙门,则仍普安殿。自殿后陟石阶将百磴,即山顶,白塔建于此。

塔前琉璃佛殿曰善因。考《日下旧闻》,山顶为广寒殿,盖即建塔之所。山中为仁智殿,则今普安佛殿是。塔后列刹竿五,或谓之转梵经,或谓之资瞭远。其下为藏信炮之所,八旗军校轮流守之。盖国初始定燕京,设以防急变者。雍正年间复申明其令,载在史策,其发信炮金牌则藏之大内。予因思之,比及此知守,其失守已多矣。然而此之惧,凛天命畏民碞,戒盛满之志,系苞桑之固,则信炮之制,岂非祖宗之良法美意,万世所当慎守者乎?乾隆癸巳仲冬中澣御笔

下面是我为弘历的《南面记》配的图片。照片虽不咋地,但都是老皇上所说的实地。


读书杂记:跟着乾隆游白塔山(二)

上面的照片是在“跨太液为桥”(名永安桥,也叫堆云积翠桥)的南边积翠牌坊下拍摄,可以看得出,大桥走向并非直线。下面的照片是过桥后所照。堆云牌楼后下方有台阶的小门,就是永安寺的山门。永安寺是园中园,收10元门票,老人免费。进门洞,两侧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天王雕塑。身体硕大,怒目金刚,脸色分别为红黄白蓝,分别持剑、蛇、琵琶、伞,或脚踏或手攥魑魅魍魉。这是护善良祛邪恶的护法之神,心怀鬼胎之人见了也许会害怕。门洞里明示不许拍照,所以四大天王的雄姿无缘上帖,好在他们的身影遍布神州庙宇,人们并不陌生。


读书杂记:跟着乾隆游白塔山(二)

过了门洞正对着的就是法轮殿,左右是钟鼓楼。小院里还有16棵古老的常青树,枝桠遮天。格局和天下所有的寺院相同,只是面积大小而已。法轮殿五楹,门上匾额:人天调御。楹联为:

灵鹫风香传妙偈;澄潭月皎印真如

匾和楹联上的文字都来自佛家典故,有兴趣的可自查。殿后就是第一段台阶。

读书杂记:跟着乾隆游白塔山(二)

永安寺依山而建,从南向北共三段台阶,逐级升高,最高处就是白塔所在。第一段台阶为37级,此处是一小块平地,以通道为分界,东西两边的面积相当,各有小亭。东面,亭名引胜,亭中玻璃罩中的石幢是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刊刻的乾隆《白塔山总记》。西面,亭名滌霭,玻璃罩中的石幢刊刻的是《白塔山四面记》,单用汉字。两亭内的石幢是乾隆在世时就有了还是后人添加的,不得而知。乾隆在文中也未提及。

那座南面写有“龙光”的牌坊(北面为“紫照”),乾隆在本文中没有提到,《三海见闻志》提到了,但也没说何时所建。或许是乾隆之后才增建的?乾隆文中没有提到的,还有分别安放在两座亭子北面的巨石。



读书杂记:跟着乾隆游白塔山(二)

上面两图就是东西两边的巨石。左图(东边)为引胜亭后面的巨石,上刻“昆仑”两字(乾隆御笔)。西边的巨石没有看到字迹。巨石的后面各有3个洞口。洞穴很浅,分上下两层,洞内不相通,通上层洞穴的台阶在洞外一侧。上层洞穴内,则有台阶通往上面的平台(“昆仑”石后面洞口上方的汉白玉栏杆就是第二层洞穴)。洞穴入口都是由嶙峋石块垒砌而成也作装饰,洞穴内中摆放着佛像雕塑。乾隆说洞口的石头“玲珑窈窕,刻峭摧巍,各极其致,盖即所谓艮岳者也”。

“昆仑”石的阴面上刻乾隆的一首七律,字迹已经漫漶,《三海见闻志》录有全诗。

飞阁流丹切颢空,登临纵目兴无穷。

北憑太液平铺镜,南接金鳌侧饮虹。

冬已半时梅馥馥,春将回处日融融。

摩挲艮岳峰头石,千古兴亡一览中。

悦心殿即景作,御笔  (下面还有两枚印章图案)

这里乾隆数次提到的艮岳,是宋徽宗赵佶举全国之力在开封城东北处修建的大花园,为修这个园子还专门建立了一个“花石纲”的机构,专门负责搜罗天下奇石。可想而知这个大花园极尽奢华。大金破宋后,不仅把大宋的两个皇帝及无数财宝、百姓掠到北方,看到艮岳的石头竟也眼红,便不怕麻烦地把它们也搬到了北京,仿照大宋老赵家的样子建起了花园。也别说,白塔山的那些近千年前从开封搬过来的石头的确不一样,北方大山里可能找不出来。“摩挲艮岳峰头石,千古兴亡一览中”也难怪弘历边摩挲着石头边怀古。只不知这位女真族的后代对他的前辈——大金国的所作所为——又作何感想。

读书杂记:跟着乾隆游白塔山(二)

第二段台阶是55级。图中上层的两座亭子就是乾隆所说的“洞之上,左右各有亭,曰云依(东),曰意远(西)”,两座亭子都盖在洞穴上面,形状一致。出洞后,有台阶可上,我曾经到过小亭上面,眼下台阶被挡遮,不让游人上去了。不知以后会不会打开。

下层的两张图片,左图是正觉殿。迎门石台供着的是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的大肚(度)弥勒佛;石台的背面、即出门处是韦驮护法。右图是与正觉殿相对的普安殿。普安殿楹联是:

真谛总涵华海露;慈光长仰德山云

中间的图片是普安殿前的小院全景。东边圣果殿,西边是宗镜殿。小院里有两株古桧柏、两株西府海棠。《三海见闻志》将圣果殿与宗镜殿的位置搞相反了。

读书杂记:跟着乾隆游白塔山(二)

上图中的最上面三张是普安殿内景,因为大清信奉的是藏传佛教,和内地寺庙所供佛不太一样。

匾额:慧根圆相”是乾隆御笔。

联为:心镜朗悬空色相;智灯长满烛人天

《南面记》中说,永安寺东墙外有上山路,路中先有“振芳亭”,再上向有“慧日亭”,路西侧,紧邻广安寺东墙,有顺治年间的《建塔碑记》和雍正年间的《重修碑记》。现在,四角方型双层颇显大气的“慧日亭”和有伤痕的两石碑都还广安寺东侧上山路的两旁,而“振芳亭”则无踪迹了。

《南面记》中还说,广安寺西侧上山路。“半山有亭,匾曰‘蓬壶挹胜’,再登则是悦心殿矣”。在这条路上我看到了这个亭子,但没有匾额,是公园中不多见的无名亭。这座无匾亭恰好在悦心殿的下方,是乾隆所说的“蓬壶挹胜”亭的位置。

上图中间的图片是悦心殿,前面是比较开阔的空地,“偶临塔山,理事、引见恒于此。”这里是乾隆在北海时办公的地方。悦心殿的后面是庆霄楼。此楼为神秘处所,记忆中这几十年里从未对游人开放过。从悦心殿前只能看到庆霄楼的楼角。“每逢腊日,奉皇太后观冰嬉之所在。”腊八日,坐在庆霄楼看健勇们在湖上滑冰表演,似乎是大清贵胄们的一项传统节目,到慈禧老太太的时候依然如是。

悦心殿仍属园中园——广安寺的范围。想透过窗户看悦心殿中的陈列品还得买广安寺的门票。悦心殿东面有一个小院,那便是静憩轩所在。

读书杂记:跟着乾隆游白塔山(二)

 院子很小。用老百姓的话说:小院儿有北房三间南房三间。话是这么说,也得看这房子是谁住谁用。皇上家的房子不叫房子叫殿叫轩。这就是富贵!上面照片左边第一张是站在南房下拍的,用的是广角镜头,看上去小院显得大似的,那是镜头骗了人。另外三张是房内左中右三间房的室内布置。隔着玻璃拍的。看那铺的盖的好像也舒服不到哪里去。

静憩轩的楹联:悦性适因静;会心何必遐

北房是静憩轩,南房没有匾没联,记得以前南房檐下也曾挂过什么东西,翻检旧照看到了五个福字的照片。如记性还好的话,这“五福幅”就曾在南房檐下挂过。五个“福”字分别是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位皇上的墨宝。

北房前面有两棵腊梅,迎着早春天气开放了。花很纤小,散发出来的馥郁芬芳在小院里浮动,透过口罩也能嗅到那股清香。一些爱花人在梅下寻芳。出小院东门就又回到普安殿前。

读书杂记:跟着乾隆游白塔山(二)

普安殿身后就是第三段台阶,有70级,不仅多还有些陡峭。不知是为了保护老的砖砌台阶还是为了安全,这段台阶全部用木头替代。此处仰望白塔高耸入云分外巍峨,塔前红座黄绿琉璃砖砌的长方型圆顶建筑名为善因殿。上小学时春游北海,曾经上去过,记得每块琉璃砖上都刻有佛像。那里才是北海公园的最高处。后来有一段时间实行收费进殿,现在则是关闭,不准游人涉足。今后呢,开还是不开?

南面记》中还说到塔后列刹竿五,或谓之转梵经,或谓之资瞭远。其下为藏信炮之所,八旗军校轮流守之。”“刹竿”和“信炮”这些物品还都在,保护得也不错。“信炮”发信号的大炮也。到弘历当政的时候也还算是天下安稳,但他也有居安思危的思想,故发了几句感慨,但他防的是天下的百姓。

 

2022年3月10日星期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