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对很多家庭来说,这句话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魔咒,干扰着父母的判断;更是一种行动,将小小的孩子们引入所谓知识汪洋的推手。
成祖辈沿袭而来的望子成龙的心怀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已成为人类或者说是中国人的基因,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着。而知识成了“成龙”的最必须基石,于是各种早教班、兴趣班甚至针对还在妈妈肚子里的宝宝培训班如鱼后春笋般在中国大地上拔地而起,而越来越多的“班”让更多的父母如临大敌,整个身体甚至连毛发都做好了随时送孩子上“战场”的准备。
买了一本书《上学真的有用吗》,书还没来得及看,但仅仅是那句“‘上学’不等于‘受教育’。我们不是为了获得知识的碎片,而是要培养独立人格和思辨精神,以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你要努力寻找真正的自己,发现你的潜能,那会让世界大吃一惊。”的书评就足以打动爱做梦的我。
我很庆幸,在我被社会压榨被迫成了“房奴”“车奴”等诸多奴后,没有让孩子成为“班奴”。
因为我心中有一份固执,一份坚守,那就是游戏是孩子的天职,知识要在游戏中自发的获取。
似乎有些扯远了,还是回过头来看看如今所谓的兴趣班吧。
(为避免纠纷,这里的早教班,兴趣班都会采用某某*的形式出现)
某某乐英语机构,大拼盘
一天在望京闲逛时,一大男孩跑到我面前,希望我能填写一张表。以往遇见这样的推销,我会当即拒绝,因为我知道我是不会去的,而且我不想被无休止的电话所干扰。可那大男孩一副可怜神情,央求说:“就算帮我完成任务。”我脑海中立即浮现了15年后的情景,也许我孩子也会勤工俭学,也会遇到这样的画面,于是我在表格上详细添上了我的信息。
几天后,一个姑娘打来电话,希望我能去参加机构的免费试听。第一次,我打了个马虎眼没去;没几天又来个电话,还是没去;第3次再打来电话时,我知道我必须去,躲避不是办法。于是,让我见识了这个墙上挂满了恨不能全世界教育机构颁发的获奖证书的少儿英语培训机构。
当我问顾问该机构与其他英语机构的不同时,她很自豪地说:“我们是惟一一家孩子可以操作的。”所谓的操作无非就是几个大积木,就像是电脑键盘,孩子放对了位置,屏幕上就会出现一个有意思的声音或画面。
免费课开始了没多久,身边一个妈妈问:“你家孩子在学英语吗?”没有,虽然我知道英语如今已成为一种必备的技能,但仅仅靠补习班的那点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但我又是个英语盲,所以找来英语童谣让聪聪听,还寻觅到很多很棒的英语资料,其中一个就出现在该少儿英语培训机构的屏幕上,那是美国一家知名教育机构的产品,儿子看到了熟悉的画面自然很快进入状态。
这个画面的出现让我很吃惊,继续往下看,不断看到熟悉的东西。当然他们很聪明,没有将COPY一家进行到底,而是将很多家机构的产品进行重新组合,变成了为自己赚钱的产品。
某宝贝,育儿领域的“老鼠会”
“老鼠会是“金字塔销售计划”的俗称,就是变质的“多层次传销”。
在这里我说的不是该机构的销售方式,而是指那里的气氛。
去这个机构,是聪聪好友的妈妈拽去的,她希望我能给她一些建议。那天我们去的比较早,为了和孩子建立关系,机构的老师和孩子一起做传递球的游戏。在和聪聪的3年相处中,我一直都让自己处在快乐的频道,但我的快乐是自发的,特别是游戏时,我会真正的投入,让自己变成一个有着童心的大宝宝。所谓快乐是可以相互感染的,但那一定是源自内心的快乐才会感染他人。但是该机构的老师一直给我人造激情的感觉,他们靠夸张的声音,夸张的肢体来传递着他们的激情。不仅游戏如此,就连一个小时的试听课,老师也始终处于一种疯癫状态。
因为工作的关系,曾经参加过一次保险业的会议,来自全国的保险从业人员会聚在一起,大家被成功者的经验激励着、亢奋着,整个身体都朝着“钱”扑过去。在我的眼里,那个机构的老师就是这样的状态,更为可笑的是,在给父母们做介绍时,老师也是那么的激昂,坐在里面的我如坐针毡,我喜欢热闹,热爱快乐,但我严重抵制这样的人造激情,这样的为激情而激情。
8月份,我在一个朋友的早教机构里给一些三四岁的孩子上课程。我依托绘本做了一些课程,孩子们玩的很开心,但他们的开心是游戏本身调动的,是源自内心的,是自发的,相反,我是因为他们快乐而快乐。
说实话,兴趣班我去得不多,但就是这样的两个兴趣班让我对整个教育市场有了质疑。兴趣班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曾经有朋友说:“我有洁癖。”其实,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洁癖是一种伤害,但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我的洁癖就是一切为了孩子,用精品来充实这些白纸一样纯净的孩子们。
也就是在朋友的早教中心,我也看到了让我很不赞同的东西。我坚信给予孩子就一定给予有品质的。
该早教中心开了一门新课,关于绘本的。如果不是因为这是我所擅长的,不是因为她们有太多的疑惑,我也无法探知早教的秘密。首先是做课程的教师,早教中心选择该老师做课的主要原因是她是一个妈妈,而这个妈妈家里的绘本也就几本,对绘本的了解更是了了;而早教中心也没有为老师提供大量的绘本,让老师从中去揣摩。更可怕的是她们在几乎吃了上顿还不知下顿在哪的状态中就敢向家长兜售课程。那几天,我常常被抓着问这问那,好在她们还有一颗学习的心。
三个幼儿教育机构的见闻,让我有太多的感慨。
兴趣班到底是为什么而做?兴趣班的课程到底为什么而设?难道都是金钱在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