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与中国—穿越时空之旅

瑞典与中国—穿越时空之旅
清朝初期,一位名为尼尔斯•马特松•基奥平(Nils Matsson
Kiöping)的航海家于1655年在福建省厦门市靠岸,与其一同到来的还有一些商人,他们来自当时世界上最有实力的企业——荷兰东印度公司,但基奥平不是荷兰人,他来自一个北欧国家,后来中国人赋予这个国家一个吉祥的名字—“瑞典”。基奥平没有字典,也没有可靠的地图,他是如何在中国生活的呢?他并没有告诉我们,但在返回瑞典后将自己的经历编写成册,这是第一本介绍亚洲的瑞典语书籍。这本书1667年面世,展现了中国以及中国人民勤劳善良的美丽画面。基奥平的东方之旅实际上拉开了瑞中两国四个多世纪和平交往的序幕。
我们刚刚习惯于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会很容易地认为我们与很多国家的交往都是从近代才开始的。因此,中国和瑞典历经很长时间的交往史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在欧洲大航海时代,西方很多年轻人有志于到遥远的国度旅行,他们通过跨海贸易帮助将全世界联成了一体。
雍正十年,也就是1732年,一艘悬挂蓝黄相间旗帜的商船抵达广州。这艘船是瑞典东印度公司包下的,此行的目的是用银制品和葡萄酒交换丝绸、茶叶和瓷器。欧洲还有几家与瑞典东印度公司类似的企业,它们将十八世纪打造为东西方贸易的黄金时代。此后十年间,共有129艘瑞典商船来到中国,促进了瑞中互惠互利型双边贸易的繁荣发展。
- http://www.sweden.cn/about/sweden-china/fileadmin/user_upload/SwedenCN/ABOUT/Sweden-China/1.G%C3%96THEBORG_%C3%85ke_Fredriksson.jpg
-
http://www.sweden.cn/about/sweden-china/fileadmin/res/img/icons/basket_add.png
哥德堡号
摄影:Åke Fredriksson
十八世纪从中国进口的奢侈品在瑞典颇受欢迎,掀起了名副其实的“中国热”。雅致考究的花园和庄园都被设计成“中式”风格。此外,1753年,已经养成饮茶习惯的瑞典贵族应邀参加“中国城堡”的落成典礼,这座令人赏心悦目的洛可可式建筑座落于斯德哥尔摩郊外的皇后岛,是瑞典国王送给王后的生日礼物。如今,“中国城堡”依然留存于世,成为瑞典著名的旅游景点。但“中国热”盛行的主要受益者是瑞典西海岸的哥德堡。如今,哥德堡与上海是友好城市。哥德堡在250年前是瑞典东印度公司总部所在地,之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艘以哥德堡命名的商船于1745年从广州返程途中快要靠港时不幸沉没。多年以后,这艘东印度商船的复制版新“哥德堡号”建成,并于2006年再度远航中国。
十八世纪,开始有中国人访问瑞典,其中有个人叫蔡亚福,是来自广东的一名年轻口译员。他参观了瑞典的工厂和矿山,甚至获得了在斯德哥尔摩觐见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的机会。接下来的几个世纪,继蔡亚福之后又来了几位重要人物,可以说其中最有名的是遭到流放的康有为。从1904年开始,他旅居在斯德哥尔摩恬静的郊区——萨尔特舍巴登,并写下了热情赞扬瑞典的文字。
1847年3月20日,清朝政府与(瑞典和挪威)联合王国政府签署了一份正式协定,这是中瑞两国签订的第一份官方条约。现在回想起来,十九世纪是个黑暗时期,当时中国不得不抵御外来侵略和非法鸦片贸易。但位于斯德哥尔摩的瑞典政府一直在谴责鸦片贸易,并禁止瑞典臣民参与其中。随着瑞典和中国的友好交往不断扩大,从哥德堡到上海的汽轮航线于1907年开始运营。同年,瑞典在北京设立公使馆,任命坚定支持与远东地区开展贸易的古斯塔夫•奥斯卡•瓦伦堡(Gustaf Oskar Wallenberg)为瑞典驻北京公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