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天机直讲·第一讲·16·观窍观妙
(2019-05-28 18:40:16)分类: 道教 |
【原文】
《道德经》之言曰:“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窍。”妙即太虚,窍即太极。而观之之法,则在一念不生以观妙;一意不散以观窍。所谓“无欲”、“有欲”,即“一念不生”、“一意不散”之谓,非指有欲念,无欲念也。学者当入室时,神气相依,打成一片,久之而返于混沌,入于无何有之乡。此为一念不起,可于此时而观妙也;但灭动心,不灭照心,智而若愚,慧而不用,于无知无觉之中,而有其觉,自自然然,不加附益,而照体炯然。此即一意不散,可于此时而观窍也。吾人妙窍,即是玄关;玄关者,天地间至玄至妙之机关也。天地之大虚空,与吾身之小虚空,藉门户而息息相通。其象如下(图)所列。
【解释】
在明白了丹道原理与方法后,才能真正读懂《道德经》,才能解释《道德经》。如果望文生义,那就有千百种《道德经》注释。在佛经里也有类似情况,“未来一切众生,皆悉乐著语言文字,随言取义而生迷惑,执取二乘、外道之行。”(《大乘入楞伽经》)
太虚即太极,是人身小虚空。妙窍即玄关,太极即玄关。既要有欲又要无欲,既要有为又要无为,这是修炼明心见性的秘诀。先观窍后观妙,两者修炼方法是“一念不生以观妙;一意不散以观窍”。“一意不散”是有为法,“一念不生”是无为法。无为法必得先打开玄关之后才能做到。打开玄关窍后,才能观窍内之妙。
修炼太极玄关更具体的方法是“神气相依,打成一片,久之而返于混沌,入于无何有之乡”。“混沌”与“无何有之乡”即是玄关。修炼玄关的关键是“神气相依”。
“于无知无觉之中,而有其觉”,即是明心见性,见的是中宮神室之太极,此觉即是真意。真意之觉必须是关闭后天识心,即达到“无知无觉”后,经神气交会,然后,才能出现。
《道德经》通过直接观妙观窍方式实现明心见性,这是大根器人的修炼方法,小根器人不一定合适。小根器人走的是“神气相依”方法,先分别修“神”与“气”,然后,神气交会。大根器人通过观窍直接实现神气交会。小根器人在打开玄关窍时也需要观妙观窍。
打开玄关后,即可明白天人合一这个道理。但是,大小虚空之间本来就是“息息相通”的,凡人也是天人合一的,无需通过专门修炼打开玄关窍。
以上各段是丹道关于明心见性的理法,似乎清楚实际上不清楚,但比禅宗等明心见性具体且有步骤。两者实际上是一回事。明心见性过程既有心法也有气法,“一念不生”、“一意不散”为心法,小大虚空结合为神气结合,为气法。在佛教里,也有完全运用心法达到明心见性的,但非常困难,这就是出家人真正开悟少的原因。
气法是明心见性的核心。小虚空是玄关窍,大虚空是道胎,神是元神(佛性),气是来自道胎的智慧气。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显现元神(佛性),才能明心见性,产生觉、真意。道教有此理法实现明心见性,但能够做到的非常难。为此,密宗拙火定绕开先明心见性这一步,在拙火定之后再实现明心见性。密宗这样修炼有其优势,但不足的地方是拙火定难以生起。
因此,前述内容表明了禅宗、丹道、密宗三种明心见性方法,禅宗属于完全的心法,密宗属于完全的气法,丹道结合了心法与气法。
“大凡打坐,必先将万缘放下,一丝不挂,即是此身亦置之于无何有之乡,我亦不觉其有象。如此一念操持,即一念归真,到得浑浑沦沦、无人无我、何地何天之候,即性也。性即仁也。我若有觉,即是真正见性也。由此真性发为元神,即真心也。明心见性,有何难哉!盖炼而曰丹,丹即先天元性,然必以真意为之主宰,而后才为我有。夫曰真意,即真心也。有此真性,方为有本;得此真心,方为有用。否皆盲修瞎炼,后来有成,亦不足为仙人重也。”(《乐育堂语录》卷二)
打开玄关窍、修出元神是上品丹法修道必经的一个阶段。“此窍在四大不着之处,在寂寥虚无之境。有意求之不可,无心守之不得。修行人须要将此一窍,先当追求,真知灼见,方可下手采取天宝。若不知此窍,纵辛勤千般,劳苦万状,终无进益处。”(修真后辨)
“谷神不死,是谓元牝;元牝之门,是谓天地根。乃生天生地生人之孔窍,成圣成佛成仙之家乡。安炉立鼎在此,采药烹炼在此,结丹在此,脱丹在此,有为在此,无为在此,始终功用总在此。”(修真后辨)
现实里,许多修道者未达入定境界,更未修出元神,企图将先天精气神合为金丹,这是徒劳的。这些修道者的方法即是下段话里所谓的真心济事法:“修身妙道,全在定静中下手。学人炼己未纯,惟有此着功夫,稍能济事。兵家所谓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时也。当心地偶清之际,吾则闭塞三宝,凝神调息。内想不出,外想不入。此时欲念未发,有功即效。乘识神之未用,而可以见其真神矣。乘浊气之未扰,而可以养其真气矣。乘淫精之未播,而可以待其真精矣。”(《圆峤内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