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荀子劝学》《论语》的正确理解 2
(2016-07-04 17:32:53)
标签:
教育文化 |
1)《诗经•蓼莪》。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也是实现“老有所养”的出发点。
2)《荀子•劝学》。这是写给诸侯王劝勉其勤学、勤政的文章。
3)《国语•句践灭吴》。警示人们满足于安逸的生活、轻信敌人的许诺、放松对战争的警惕将招致灭顶之灾。
4)《屈原•渔父》。批评了清高自傲、孤芳自赏、脱离社会实践的行为。
5)《史记•荆轲传》。体现了为和平而献身的精神。
6)《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歌颂了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谦卑恭让的君臣之道。
7)《汉书•苏武传》。苏武和李陵在投降与赴死的大是大非面前都选择了忠诚于自己的国家,都没有为求生而背叛。
8)《曹丕•典论•论文》。指出了“文人相轻”和“贵远贱近”的特点,评价客观,句式齐整,内容精干。
9)《郦道元•水经江水注》。文笔流畅,表达清晰。
10)《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同病相怜,抒发感慨。
11)《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则有助于人们在相处时避免矛盾的发生,如果再加上“人所不欲,亦勿施于人”就完美了。
12)《文天祥•正气歌并序》。身陷囹圄仍坚守气节。不过,宋朝皇室主张和平,元朝皇室也宽仁爱民,两者共存,指示给忠臣良将的努力方向是为百姓谋福利,为和平做贡献。这一点是应该强调一下的。
13)《史可法•复多尔衮书》(侯方域起草)。在兵危势弱的时候仍能义正言辞,彰显了势弱志坚、不屈服于强势的大无畏精神。
14)《顾炎武•廉耻》。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促进社会繁荣。
15)《魏禧•大铁椎传》。
16)《袁枚•祭妹文》、《汪中•先母邹孺人灵表》。把亲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
17)《全祖望•梅花岭记》、《方苞•左忠毅公轶事》。歌颂了坚持抗战的忠臣义士的事迹。
发现了一些纰漏之处。
1)《荀子·劝学》“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应该翻译成白话文:扯住衣领,用拳头打几下,顺从的很多。
2)《韩愈·送石处士序》“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这三句话不是并列表达一个意思,第一句形容言语评论的智慧是多么的高超,其中的“若”翻译为“如同、好像”;第二句就是字面上说的能驾车,其中的“若”是“如果”的意思,这一句可翻译为“如果驾驶着轻车走熟路,则与历史著名驾御高手王良、造父也不相上下”;第三句的“若”也是“如果”的意思,这一句可翻译为“如果晚上在烛光下,他能分析数理和占卜。”
3)
4)
5)
6)
与《古文观止》的博大精深相比,这些个别注释的偏差都是无伤大雅的。到今天,《古文观止》仍是值得广大中学生和知识分子阅读、收藏和借鉴的。
中学生在学习语文课当中,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基本素质的提升。中学语文教材应该包括《古文观止》的所有篇章,让学生体会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在道德层面传承中国人的优良特质。低年级可以用翻译的白话文,高年级可取全文或节选。
[1]
荀子在社会大方向上建立了成功的理论体系,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俩人有些貌似相反的主张,实际上是一致的。比如孔子和荀子都注意到以前发生的事情和现在发生的事情存在共性,导致很多历史事件不断地重演,孔子提出“温故而知新”,对于处理新问题、新情况具有指导意义。但是,当时的历史较短,受记录条件的限制,可参考的事情也不多,有些新问题根本没有成功解决的先例,所以,荀子提出“知新而知故”的思想,为提高思想水平和认识水平指明了方向。
5)“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好)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应翻译为:“至于最喜好的,眼好五色,耳好五声,嘴好五味,心里最喜好的是拥有天下。因此权利不能倾斜(于某个大臣),要让百姓安分守己,社会不能动荡不安。”
(一)《学而篇》之“言而有信”:和朋友交往,有话说并且讲信用。
(二)《为政篇》之“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五十岁时,懂得了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意思。
(三)《为政篇》之“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说(怎么做)的话,然后再不拘束自己(去实行它)。”
(四)《八佾篇》之“绘事后素”:“图画的后面是洁白的绢”。
(五)《里仁篇》之“游必有方”: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办法(及时回到父母身边)。
(六)《公冶长篇》之“焉用佞”:“哪里用得着用能言善辩(评价他)呢?用口才抵挡别人,常常会引起别人的厌恶憎恨。(你)不知道冉雍的仁德,哪里用得上用能言善辩(评价他)呢?”
(七)《公冶长篇》之“再,斯可矣。”:“再考虑一次,就可以了。”
(八)《雍也篇》之“可以语上”:“......可以告诉君上。”
(九)《述而篇》之“君子坦荡荡”:“君子心胸坦荡,无忧无虑,小人长时间忧愁。”
(十)《泰伯篇》之“不亦远乎”:“不也是很久远吗”?
(十一)《泰伯篇》之“人而不仁”:做人却不知道仁慈。
(十二)《子罕篇》之“逝者如斯夫”:“过去的人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放弃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去努力)。”
(十三)《子罕篇》之“三军可夺帅”:“(对于)一支庞大的军队(来说),(我们)可以把他的主帅争取过来。”
(十四)《先进篇》之“不入于室”:也不(秘密跟踪)到别人的家里。
(十五)《先进篇》之“何必读书?然后为学。”:何必读书呢?(做官)之后再学习。
(十六)《颜渊篇》之“在家无怨”:在家里也没有怨恨你的人。
(十七)《子路篇》之“先之,劳之”:领头(去劳作),让老百姓都劳作。
(十八)《子路篇》之“居处恭,执事敬”:在住的地方谦逊有礼貌;办事遵守职业道德,具有职业情感、信念和理想;
(十九)《宪问篇》之“今之学者为人”:现在学习的人是为别人学的。
(廿)《卫灵公篇》之“躬自厚”:亲自承担大的(责任)。
(廿一)《卫灵公篇》之“当仁不让”:“主持合于仁德的事,即使对老师,也不转让给他。”
(廿二)《阳货篇》之“习相远也”:习惯是相距甚远的。
(廿三)《子张篇》之“无得而逾焉”:是无法接近并超越过去的。
(廿四)《子张篇》之“绥之斯来”:要安抚其他国家(领地内不服统治的区域),就会来归附。
(廿五)《尧曰篇》之“举逸民”推举起用避世隐居的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