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文观止》《荀子劝学》《论语》的正确理解 2

(2016-07-04 17:32:53)
标签:

教育

文化

  韩愈所认为的“古文”是用先秦的散体化语言写作,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流畅朴素,从当时的口语中提炼出来而形成的一种新的书面语言。现在我们所说的“古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的,古文从[]韩愈[]欧阳修等开始就已经成型,有系统的语法和文字,白话文截止该著作问世也已成型,其篇章构成系统,其段落力求分明,其句子讲究语法。
    
《古文观止》所选文章都是有实用价值的,或写景,或抒情,或讲道理,或总结,均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学习理念,熟读必有收获。在几千年的历史当中,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情,体现出人情的形形色色。《古文观止》的选文恰似大浪淘沙,精炼和传承了中国人的优良传统,并在版本流行的过程当中将其发扬光大。在形式上,虽然选文没有当时应试的八股文,但是,为八股文的撰写可以打下坚实的基础。八股文具有严格的格式,可以使人在无从下手的时候做做填空题,从而理出头绪。但是,如果在顺理成章的时候再套用八股文就是作茧自缚了。
    
汉语的下一步努力方向应该是:在白话文的基础上,借鉴古文简练的特点,实现语法简单化、用词普通化、句子简短化、篇章程式化,使汉语成为易学、易用的国际语言;文学作品侧重于文字的美感,比如押韵、对仗、整齐、准确、生动;应用文侧重于简洁、实用。因此,《古文观止》的完善与普及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根据上述《古文观止》的选文原则,增补一些经典的篇章对于丰富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诗经蓼莪》。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也是实现“老有所养”的出发点。

2)《荀子劝学》。这是写给诸侯王劝勉其勤学、勤政的文章。

3)《国语句践灭吴》。警示人们满足于安逸的生活、轻信敌人的许诺、放松对战争的警惕将招致灭顶之灾。

4)《屈原渔父》。批评了清高自傲、孤芳自赏、脱离社会实践的行为。

5)《史记荆轲传》。体现了为和平而献身的精神。

6)《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歌颂了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谦卑恭让的君臣之道。

7)《汉书•苏武传》。苏武和李陵在投降与赴死的大是大非面前都选择了忠诚于自己的国家,都没有为求生而背叛。

8)《曹丕•典论•论文》。指出了“文人相轻”和“贵远贱近”的特点,评价客观,句式齐整,内容精干。

9)《郦道元•水经江水注》。文笔流畅,表达清晰。

10)《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同病相怜,抒发感慨。

11)《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则有助于人们在相处时避免矛盾的发生,如果再加上“人所不欲,亦勿施于人”就完美了。

12)《文天祥•正气歌并序》。身陷囹圄仍坚守气节。不过,宋朝皇室主张和平,元朝皇室也宽仁爱民,两者共存,指示给忠臣良将的努力方向是为百姓谋福利,为和平做贡献。这一点是应该强调一下的。

13)《史可法•复多尔衮书》(侯方域起草)。在兵危势弱的时候仍能义正言辞,彰显了势弱志坚、不屈服于强势的大无畏精神。

14)《顾炎武•廉耻》。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促进社会繁荣。

15)《魏禧•大铁椎传》。

16)《袁枚•祭妹文》、《汪中•先母邹孺人灵表》。把亲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

17)《全祖望•梅花岭记》、《方苞•左忠毅公轶事》。歌颂了坚持抗战的忠臣义士的事迹。

       18)《曾国藩•致沅弟书》。勉励人们自强自立、藐视阴谋诡计,大悔大悟、不怨不尤、挽回既定败局。  

发现了一些纰漏之处。

1)《荀子·劝学》“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应该翻译成白话文:扯住衣领,用拳头打几下,顺从的很多。

2)《韩愈·送石处士序》“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这三句话不是并列表达一个意思,第一句形容言语评论的智慧是多么的高超,其中的“若”翻译为“如同、好像”;第二句就是字面上说的能驾车,其中的“若”是“如果”的意思,这一句可翻译为“如果驾驶着轻车走熟路,则与历史著名驾御高手王良、造父也不相上下”;第三句的“若”也是“如果”的意思,这一句可翻译为“如果晚上在烛光下,他能分析数理和占卜。”

3) 《柳宗元·梓人传》不可能在文末又专门写出名讳。这个“潜”字不是梓人的名字,而是动词“隐藏”的意思。因此,这句话应该断句为:“潜其名。”“隐讳他的名字”。

4) 《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与“加官进爵”是两回事,后者是身份的改变,不能因为做了件好事就提升其身份,社会地位应与本性和实力相称,短时间内的成果并不能说明实力,如果提起来之后又发现不适合,还能再压下去吗?团长打胜仗之后如果急于提升到师长,有没有通敌踢假球现象?有没有花钱借助于友军的力量?如果后来发现没有带兵打仗的能力,还能从师长位置再回到团长位置吗?如果那样,有了兵权就该发生兵变了;“刑”要保持肢体完整,酷吏动不动就砍人手脚的做法不值得提倡。“忠厚”不应该是执政方仁爱的意思,而应该是老百姓遵纪守法、和睦相处的意思。

5)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畜道德”是畜生的道德吗?是不是只看外表、不考虑本质,说话不考虑后果的傻瓜道德?该文末段有“拜赐之辱”表达了作者的愤怒。凭空得罪人,对人对己都是不友善的。

6) 《袁宏道·徐文长传》“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馀,竟不得死。”徐文长可能就是这样自残而死的。这一点应该在《古文观止》上指出来,以提醒人们远离毒品。

与《古文观止》的博大精深相比,这些个别注释的偏差都是无伤大雅的。到今天,《古文观止》仍是值得广大中学生和知识分子阅读、收藏和借鉴的。

中学生在学习语文课当中,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基本素质的提升。中学语文教材应该包括《古文观止》的所有篇章,让学生体会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在道德层面传承中国人的优良特质。低年级可以用翻译的白话文,高年级可取全文或节选。


[1] 徐薇《吴楚材编选古文观止》,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2010年,页343

[2] 《吴楚材编选古文观止》,页497 



  荀子(公元前336~公元前226[1]在洞察现实生活之后,批判地吸收各家论点,他坚持对的,而不是另立门派。他肯定别人对的,批评别人错的,形成了实用、正确、开放的理论体系。

    国家制度一直以来都采用荀子的主张,但是荀子总是被批判被排挤,在晚清西风渐进的时候,荀学被批判为“两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荀子就像是有饭吃的时候被挤出饭桌,砸场子的过来时他却首当其冲。

荀子在社会大方向上建立了成功的理论体系,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俩人有些貌似相反的主张,实际上是一致的。比如孔子和荀子都注意到以前发生的事情和现在发生的事情存在共性,导致很多历史事件不断地重演,孔子提出“温故而知新”,对于处理新问题、新情况具有指导意义。但是,当时的历史较短,受记录条件的限制,可参考的事情也不多,有些新问题根本没有成功解决的先例,所以,荀子提出“知新而知故”的思想,为提高思想水平和认识水平指明了方向。
    1)从字面意思和下一句“福莫长于无祸”看,“神莫大于化道”应翻译为:“神灵没有比改变人们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的运行秩序更大的了。”
    2)“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应翻译为:“因此,对于恭敬有礼的人,才可以跟他谈话,这是道的宗旨;对于言辞和顺的人,才可以跟他谈话,这是道的基本道理;对于态度诚恳,从面相看能听咱说话的人,才可以跟他谈话,这是道的最高境界。”
    3)
“谨顺其身。”应翻译为:“谨慎地顺从自身所处的环境”。   
    4)“匪交匪舒,天子所予。”应翻译为:“不结交不疏远,这是天子给予你的权利”。 

5)“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好)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应翻译为:“至于最喜好的,眼好五色,耳好五声,嘴好五味,心里最喜好的是拥有天下。因此权利不能倾斜(于某个大臣),要让百姓安分守己,社会不能动荡不安。” 
    6)“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应翻译为:“有德行和操守,然后能让国家安定,能安定然后能应对突发事件。使国家能安定,又能应对突发事件,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 
    7)“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应翻译为:“天见证他的开明,地见证他的荣光”。 



[1]李俊岭《荀子与汉初儒学[博士论文]》,济南山东大学,2014年。

   
    《论语》的白话文解释与字面意思有些偏差,很多字词不得不解释为特殊用法。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望文生义,名人大家给出一个解释之后所有学者普遍接受;二是后来强加上去的意思,孔子作为儒家首位当家人,人们总希望他的话蕴含更多的大道理;三是不同时代语言习惯的沉淀。 

(一)《学而篇》之“言而有信”:和朋友交往,有话说并且讲信用。 

(二)《为政篇》之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五十岁时,懂得了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意思。

 

(三)《为政篇》之“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说(怎么做)的话,然后再不拘束自己(去实行它)。

 

(四)《八佾篇》之“绘事后素”图画的后面是洁白的绢 

 

(五)《里仁篇》之“游必有方”: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办法(及时回到父母身边)。

 

(六)《公冶长篇》之“焉用佞”哪里用得着用能言善辩(评价他)呢?用口才抵挡别人,常常会引起别人的厌恶憎恨。(你)不知道冉雍的仁德,哪里用得上用能言善辩(评价他)呢?

 

(七)《公冶长篇》之“再,斯可矣再考虑一次,就可以了。

 

(八)《雍也篇》之“可以语上”......可以告诉君上。

 

(九)《述而篇》之“君子坦荡荡”君子心胸坦荡,无忧无虑,小人长时间忧愁。

 

(十)《泰伯篇》之“不亦远乎”不也是很久远吗

 

(十一)《泰伯篇》之“人而不仁”做人却不知道仁慈。

 

(十二)《子罕篇》之“逝者如斯夫”过去的人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放弃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去努力)。

 

(十三)《子罕篇》之“三军可夺帅”(对于)一支庞大的军队(来说),(我们)可以把他的主帅争取过来。

 

(十四)《先进篇》之“不入于室”也不(秘密跟踪)到别人的家里。

 

(十五)《先进篇》之“何必读书?然后为学。”:何必读书呢?(做官)之后再学习。

 

(十六)《颜渊篇》之“在家无怨”:在家里也没有怨恨你的人。

 

(十七)《子路篇》之“先之,劳之”:领头(去劳作),让老百姓都劳作。

 

(十八)《子路篇》之“居处恭,执事敬”:在住的地方谦逊有礼貌;办事遵守职业道德,具有职业情感、信念和理想;

 

(十九)《宪问篇》之“今之学者为人”:现在学习的人是为别人学的。

 

(廿)《卫灵公篇》之“躬自厚”亲自承担大的(责任)。

 

(廿一)《卫灵公篇》之“当仁不让”主持合于仁德的事,即使对老师,也不转让给他。

 

(廿二)《阳货篇》之“习相远也”习惯是相距甚远的。

 

(廿三)《子张篇》之“无得而逾焉”:是无法接近并超越过去的。

 

(廿四)《子张篇》之“绥之斯来”:要安抚其他国家(领地内不服统治的区域),就会来归附。

 

(廿五)《尧曰篇》之“举逸民”推举起用避世隐居的能人。 

    仔细推敲,意译的说法与直译的说法一致,并且符合常规常理,但是,人为地设置了准确理解经典的障碍。在经典普及本当中,尤其是中学语文、大学古汉语课本当中采用直译方式更有助于对经典的理解与普及,从而为弘扬民族文化贡献力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