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如歌的行板
如歌的行板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056
  • 关注人气:5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礼记》摘录经典名言名句100句

(2020-10-23 16:58:54)


一、曲礼上

1.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2.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

3.临财毋茍得,临难毋茍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直而勿有。

4.毋剿说,毋雷同。

5.听于无声,视于无形

6.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7.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8.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

9.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10.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11.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12.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

13.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二、曲礼下

14.公事不私议。

15.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16.儗人必于其伦。

 

三、檀弓上

17.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

 

四、檀弓下

18.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五、王制

19.量入以为出。

 

六、文王世子

20.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七、礼运

2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2.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

23.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

24.大顺者,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常也。故事大积焉而不苑,并行而不缪,细行而不失。深而通,茂而有间。连而不相及也,动而不相害也,此顺之至也。

  

八、礼器

25.无节于内者,观物弗之察矣

26.大者不可损,小者不可益,显者不可掩,微者不可大也。

 

九、郊特牲

27.好田好女者亡其国。

28.大羹不和,贵其质也。大圭不琢,美其质也。

 

十、玉藻

29.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虽夜必兴,衣服冠而坐。

 

十一、学记

3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3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3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3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34.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35.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36.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37.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38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39.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40.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

 

十二、乐记

41.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42.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

43.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

44.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

45.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46.为人君者谨其所好恶而已矣。君好之,则臣为之。上行之,则民从之。《诗》云:“诱民孔易”,此之谓也。

47.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48.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

49.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

50.临事而屡断,勇也;见利而让,义也。

51.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十三、杂记下

52.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53.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

54.君子有五耻: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倍焉,君子耻之。

  

十四、经解

55.故衡诚县,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君子审礼,不可诬以奸诈。

56.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此之谓也。

 

十五、祭义

57.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十六、祭统

58.其德薄者其志轻。

 

十七、哀公问

59.孔子遂言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不能爱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

 

十八、仲尼燕居

60.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

 

十九、孔子闲居

61.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

 

二十、坊记

62.小人贫斯约,富斯骄;约斯盗,骄斯乱。

63.故圣人之制富贵也使民富不足以骄,贫不至于约,贵不慊于上,故乱益亡。子云:“贫而好乐,富而好礼,众而以宁者,天下其几矣。

64.君子辞贵不辞贱,辞富不辞贫,则乱益亡。

65.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

66.有国家者,贵人而贱禄,则民兴让;尚技而贱车,则民兴艺。故君子约言,小人先言。

67.上酌民言,则下天上施;上不酌民言,则犯也;

68.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不争;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怨益亡。

69.君子不尽利以遗民。

 

二十一、中庸  

70.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71.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72.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73.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74.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75.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7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77.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78.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79.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80.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81.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82.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83.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84.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85.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86.诚者,物之终绐,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87.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88.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89.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90.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二十二、表记

91. 君子隐而显,不矜而庄,不厉而威,不言而信。

92. 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

93.举大事必慎其终始.

94.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

95.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强仁。仁者右也,道者左也。

96.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

97.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98.小雅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99.小雅曰:‘不愧于人,不畏于天。

100.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

101.口惠而实不至,怨菑及其身。是故君子与其有诺责也,宁有已怨。国风曰:‘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02.情欲信,辞欲巧。

 

二十三、缁衣

103.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从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

104.谨于言而慎于行

105.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106.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

107.小人溺于水,君子溺于口,大人溺于民,皆在其所亵也。

108.夫水近于人而溺人,德易狎而难亲也,易以溺人;口费而烦,易出难悔,易以溺人;夫民闭于人,而有鄙心,可敬不可慢,易以溺人。故君子不可以不慎也。

109.《太甲》曰:‘天作孽,可违也;自作孽,不可以逭。

110.言从而行之,则言不可饰也;行从而言之,则行不可饰也。故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则民不得大其美而小其恶。《诗》云:自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二十四、儒行

111.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

112.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

113.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

114.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

115.往者不悔,来者不豫;过言不再,流言不极;不断其威,不习其谋。

116.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

 

二十五、大学

117.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18.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119.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20.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121.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12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12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124.治国必先齐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125.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126.《盘铭》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

127.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128.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129.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130.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131.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132.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133.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二十六、乡饮酒义

134.尊让洁敬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君子尊让则不争,洁敬则不慢,不慢不争,则远于斗辨矣;不斗辨则无暴乱之祸矣,斯君子之所以免于人祸也,故圣人制之以道。

 

二十七、聘义

135.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136.《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读《礼记》摘录经典名言名句100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