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的宗教》(美史密斯)摘录:印度教之欲望之路——享乐与成功

读《人的宗教》(美 史密斯)摘录:印度教之欲望之路——享乐与成功
印度不以享乐作为她最高的善,但这与谴责享乐可是不同的。对那些要享乐的人,印度实际上是说:去追求吧一一这样做并没有什么错;它乃是生命四项合法的目标之一。世界充溢着美和满载着感官的享乐。
“不是说每一个冲动都去追逐而不会受到惩罚。日前的小目标一定要为长远的利益而牺牲,伤害到别人的冲动必须控制住以免受到敌视和后悔。”只有愚蠢的人才会为了当前的利益或耽于恶习不能自拔,以至于去说谎、偷或骗。但只要遵守了基本的道德规范,你可以自由地尽量追求享乐。
每一个人,即使不一定在今生一一都会明白享乐并非所要的一切。每一个人到最后会有这项发现的原因,并非因为享乐是邪恶的,而是因为它太琐碎浅薄而不能满足人的整全人性。享乐主义是个人的,而自我是太小的一个对象,无法对之有持续不断的热情。克尔凯郭尔曾经尝试过一阵子感性的生活,把享乐当作生命的主导原则,却只体验到极端的失败。
无论它有多么美妙,最终每一个人想要的都不只是万花筒般的暂时快乐经验。到了此刻,个人兴趣通常转到人生的第二个主要目标:那就是俗世的成功。它的满足会持久些,因为不像快乐,成功是一种社会成就,并且它本身关涉到别人。基于这个缘故,它所支配的范围和重要性就不只是快乐所能表述的了
在西方需要争辩的不是成功的报酬超过感官,而是成功也有它的限制。他的价值是什么?”并不就只是“他拥有多少?” 印度承认追求权力、地位和财富的动力是根深蒂固的,就它们本身而言不应该受到轻视。尘世间小小的成功对于供养家庭以及承担市民责任是不可或缺的。除此之外,俗世成就也带给人一定的价值感与自尊心。
财富、名誉和权力是排他性的,因之是竞争性的,也是不稳定的。不同于智力上的和精神上的价值,当与人分享的时候它们不会倍增;它们不能在不减少自己的部分下平分与人。如果我有一块钱,那块钱就不是你的;我坐在一张椅子上,你就不能坐。名誉和权力也是一样。说一个国家之内人人都出名,这个观念是本身矛盾的;如果权力平分的话,没有人是我们习惯上说的“有权势”了。从这些东西的竞争性到它们的不稳定性就只是一小步之隔。因为别人也要它们,谁知道什么时候成功?
追求成功的欲望,水远也满足不了的。因为人们的确是得到了足够的金钱、名誉和权力,只是在他们把这些东西当作是主要的野心时,他们的贪念就不能满足了。因为这些东西并不真正是他们要的,而人们对并非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是水远觉得不够的。用印度的格言来说:“想要用钱来熄灭追求财富的欲火,就像是往火上倒牛油一般。西方也明白这一点。“贫穷不仅是个人财物的减少,乃是个人贪念的增加。”柏拉图如此写道。神学家纳滋禅(
Gregory Nazianzen)也同意:假使你可以把世界上的全部财富拿到手,你还是拿不完,而如果世上的财富没有了,那你也穷了。”一位心理学家最近这样写道:“成功是一个没有饱和点的目标。”而研究一个美国中西部城镇的社会学者们发现:“为了过好日子,生意人和上班族拼命赚钱来追赶那增长得更快的主观需要。”
为什么尘世上的成功不能完全满足我们,最后一个原因是成就转瞬即逝。财富、名誉和权力是及身而止的,“死了又带不走”,我们总是这样说。正因为我们带不走它们,所以也不能完全满足我们,又因为我们是能够展望永恒的动物,所以必定会本能地悲叹,那相形之下赚来的世上的成功,其所支配的时间是多么短暂!
印度教在“欲望之路”上,安置了享乐与成功。他们用这样的片语,乃是因为个体的私人欲望到目前为止乃是规划一生旅程最主要的因素。前面还有其他目标,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应该贬斥初步的目标。整个抑制欲望或假装我们没有欲望是收不到效果的。只要享乐和成功是我们认为需要的,我们就应该追求它们,不过要记得节制和公平的附带条件。
印度教的指导原则不是不理会欲望,而是等待欲望离你自去,因为它把欲望道路上的东西视如玩具一般。如果我们问自己,玩具有什么不好的时候,我们的回答必然是:正相反。想到小孩子没有玩具,难免令人觉得悲哀。但是如果大人不能发展出比对洋娃娃和火车更有意义的兴趣的话岂不是更悲哀。同样的道理,个人如果突破这种限制,欣然地享受着成功等感官的快乐,到了步人人生另一阶段,它们就不再有什么吸引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