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有病了要去医院,看病拿药回家,如果比较严重,那么有些家长就想着能够住院,想着放在医院里管着,会放心些了。是否真的如此呢?
这里讲两个案例,但是千万不要把个别现象当做普遍。那就惨了。
同看病吃药一样,住院也是一种必需的选择,病情严重需要住院,那么住了就解决了问题,不住院在家可能有危险。但是如果病情没有那么严重,住院了就需要承担住院的风险。
有人说这有点儿危言耸听,住院能有什么风险。对于小孩子住院,那确实是有风险的,首先是交叉感染的风险,住院的都是病孩子,疾病不同,携带的病原菌也不同,都在一起住呼吸同一个房间的空气,虽然消毒,但是问题也是难免出现。例如鹅口疮多在医院发生,因为奶瓶洗刷消毒都在一起,又如脓疱疮俗称黄水疮也多在医院发生,因为病号服洗涤和消毒都在一起。这些疾病在家里极少发生。
还有就是孩子在家里,多个大人看护着,习惯了,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基本上只有在喂奶喂饭,以及治疗的时候才有护士,小孩子住院是不能陪住的,因为那更会增加交叉感染的机会。小孩子突然离开了熟悉的环境会精神紧张哭闹不止,基本上需要2-3天才能适应,这种应激状态对孩子的疾病恢复也是不利的。
另外就是毕竟一个大病房住着几十个孩子,护士们也实在是很忙不过来。那么极个别现象也是可能发生的,虽然下面我说的案例是极少的,但是碰到了哪个,对那个家就是全部了。
案例1,病房里来了个6个月的患者,病情并不很重,但是在他的床头贴着大幅纸,写着牛奶过敏,不能喂!!!大病房内孩子吃奶的,大概流程是这样,护士把配好的奶,依次发给各个床的孩子,孩子们自己抱着奶瓶吃,就这样,不知道那个小护士就把奶发给了那个孩子,孩子哪里懂那么多,拿过来抱着瓶子就吃。哪知道才几分钟,孩子就开始全身过敏性红疹,皮肤都肿起来了。
那天正好下午探视,家长们都等在外面,这里都急坏了,医生们顾不上谴责那个发奶瓶的护士,紧急给予抗过敏的药物输液。要知道皮肤出现过敏性皮疹还不要紧,怕就就怕过敏引起喉头水肿,那可是能造成窒息的。
还好,抢救及时没有出现大问题,但是家长来的时候,很快发现了问题,红疹还没有退干净,如果是现在,那个护士真要被开了。家长见到没有大事也就算了。想想看这种危险是不是挺吓人。
案例2,还有更可怕的。那时管的一个9个月女婴,是先天性心脏病,经常因而发生肺部感染,这次是肺部感染加上心衰住院的,经过治疗已经基本痊愈,挺不容易的,那孩子的父母都是农村的,到城里治病花钱都很难。本来第二天就通知孩子家长接孩子出院了,当晚,一个刚毕业住院医生的班,交班时还千叮咛万嘱咐的说,这个孩子肺部不好,容易呛奶,千万注意。哪想到第二天早晨病房里那个孩子的床空了!赶紧去问是不是接走了,回答,送走了,就是死了。
原来当晚喂奶时孩子呛奶了,那个刚毕业的医生不熟悉操作吸引器,结果怎么都吸不出来,当班的护士也不是熟练的老护士,结果一个第二天就出院的孩子,就在前一天晚上呛奶窒息死亡了!真是太可怕了!孩子家长第二天来已经是在太平间见到自己的女儿了,那心情可想而知。由于先天性心脏病住院时候交代的比较严重,病情变化快,家长不知详情也就作罢。也许因为是女婴而且先天性心脏病法鲁氏四联症,病情比较重,以后治疗耗资也巨大,那个农民家长也许希望能再生一个健康的男孩,也就这样了。但是一个小生命就这样凋零了。
写这两个案例时候,很犹豫,是否需要告诉家长有这样的万一呢?我想说的是,医院的医生护士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就是老虎还有眨眼的时候啊,虽然这种情况是少见的,但是万分之一的风险摊到个人就是百分之百,所以想对家长说,能够在家治疗护理的,不要争取住院!只有在疾病的风险大大超过住院的风险时候,才不得不住院。写到这里很想让让家长们知道,住院也是存在风险的!看看正在热播中的反映敏感医患关系的电视剧《心术》,知道得多些会有助于家长的选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