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我们徽州文化之旅的第一个目的地,是距婺源县城仅12公里的李坑,此李坑非彼理坑也,李坑村是一个以李姓人家聚居为主的古村落,也是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武状元李知诚的故里。村落群山环抱,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李坑村内明清古建筑遍布,民居宅院依山而建,粉墙黛瓦,参差错落。村内260多户人家大多居住在河溪的两岸,街巷溪水贯通,青石板道纵横交错。构筑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水墨画卷。

油菜花环绕的李坑
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为什么这里的村子叫做李坑,理坑,都叫坑,我怎么看都没有坑,后来才知道,在婺源,溪流又被称作”坑“,又因为李姓聚居所以叫李坑。
溪水和桥上专注的孩子
在婺源一般把村口叫做水口,上篇说有风水的含义,确实如此,原因是这里的村子都是依山傍水而建,水从这里流出村子。水口往往成为一个村子的标志。是村里人们出门和回家的必经之地,也是游子思乡眷恋的地方。

喧嚣的街道和静静的溪水
婺源的物产丰富,当地的绿茶“婺绿”,是明清时期的贡品;独特的荷包红鲤鱼是钓鱼台国宴上的珍品;龙尾砚是中国传统的四大名砚之一;被誉为“江南梨王”的是江湾雪梨。
动感的洗衣女
在溪水中洗衣,也洗菜,因为是流动的水,也没有看到污染的情况。
申明亭——村民聚会议事的场所
申明亭建于明朝末年,古时候村里的建设和和管理主要是宗祠负责,因为李坑过去的村规民约颇多,村民一般都能自觉遵守,但当时地方大、人口多,乃难免有争议,家庭有纠纷,遇到这种情况宗祠就鸣锣在申明亭聚众,村民都可以参加评议,以进行公断,排解纠纷,惩办违反村规民约的人。
休闲人与睡猫猫
晒干货的妇女
武状元李知诚的故居
李知诚故居院内的紫薇
李知诚故居花园内的这棵紫薇,相传是李知诚亲手栽种,树龄已有800多年,当年茂盛时树干直径有0.4米,经过一次雷击以后残存半边,但是每年都有新枝萌发,红花满树。
李知诚故居院内的养鱼池
李知诚故居的后花园内有一个石砌的鱼池,周边是青石板,绕池的小径以块石铺垫,池内的鱼就是婺源的四大特产之一,荷包红鲤鱼,池水与外面的溪流是相通的,

多少美院学子都在画的地方——李知诚故居的蕉泉
这里的一眼泉水叫做蕉泉,水的流量虽然不大,却一年四季不会干涸,泉水清澈,甘醇可口。20多年前这里有一场大旱,河水断流,蕉泉供应了全村人的用水。所以李坑村人都认为这眼泉是他们的救命泉。
李瑞材故居
李瑞材故居院墙精美石雕
保存完好的砖雕
经历了文革,为什么这些精美的砖雕还能完好无缺,原因在于,聪明的村人使用黄泥巴糊住了砖雕,保护了珍贵的雕刻。
沾着黄泥很平民生活化的砖雕
李瑞材故居室内

溪水和竹排
溪水中洗菜

接打手机的僧人

这就是李坑—
一个小桥流水人家的李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