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ahia!端午节要到拉!!
鉴于现在好多小孩子对端午节不太了解,俺就受受累,百度google了好一阵儿,
搜集了各种关于端午节的习俗趣话,尤其是陕西的。大家看过得再温习哈,没看过学习哈阿。
好不容易端午放假拉,大家要重视起来吗
。
嘿嘿,“史上最全”是俺吹牛的,诸位轻拍。
端午节为五月五日,是南北民俗交融复合的产物,也是传统岁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端午节的来历,最为人们熟知的为了纪念屈原,也有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不过我觉得这不重要啦。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四仲为方伯。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同
“鸭”),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
唐代宫廷中流行端午射粽的小游戏:王仁裕《开元天宝逸事》云“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妙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都中盛于此戏。”
而民间的端午习俗内除了吃粽子以外,有的地方还吃咸鸭蛋、绿豆糕,还要佩戴香包、长命缕、豆娘、艾虎、健人等饰物,还有采药,洗浴兰汤、如挂艾、以桃印为门饰、饮蒲酒、雄黄、朱砂、采茶、制凉茶等等习俗。

好!首先我们就来看看端午节里,我们的老祖宗们都留下了什么样的卫生习俗。学着点儿哦。
端午节时值夏季,天气燥热,人们容易生病,蛇虫繁殖,容易伤人,所以我国人民在端午时期有许多习俗,看似是迷信,其实更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
①采药。

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这种捉蛤蟆制药之俗,源于汉代“蟾蜍辟兵”之传说。又如湖北监利于端午“采百草”,亦采药草之俗。采药是因为端午节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
②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艾草
③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嘿嘿,这个俺看白娘子的时候知道地)

《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至今,如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菖蒲(没想到这么好看)
④采茶、制凉茶。
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这对健康也有好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