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档案(561)——《如丧》
(2024-11-04 17:03:24)
(561)《如丧》(武汉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高晓松 著
胡乱买进的一本书,在要打包送人的前夕,让我在每天中午的办公室卧看翻翻不留遗憾。看着看着,兴味突然来了,作者的儿童时代是在魔都虹口区度过的,玩耍的那条街道的名字跟我的大学同学带阁楼的家的那条街似乎是一条,赶紧坐起来在微信上逼问一下,确实是一个地方,惜乎同学小时候在玉佛寺一带长大,中学才到哪儿去,无缘一起在弄堂里和过尿泥。当然也是唏嘘了好一阵子上学的时代,我没去过他那个带阁楼的家,我们关系最紧密的那些时候,我俩曾经在虹口区穿街走巷,体会了一番民风,大约5-60米远处,他指着一处破败的日式风格的楼房,说就在那个小阁楼上窝居过几年,然后就带我去一个半地下的餐厅去喝咖啡,那大概是第一次喝咖啡。二年级的假期,我还跟着他去过玉佛寺一带逛过,但印象全无,只记得在他外公家那种房子里还搭一间的阁楼上看了好长时间的意甲,然后转折了好几路公交到火车站坐车回家。
往事一去不回还。不过,看这本书让我想起,那时的学生时代是个充满幻想和活力,写字说话极其夸张的时代。我们从王朔的书中学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和妙法,啸聚的时候抖其所藏的笑话和挖空心思的自创词境,争相看一本书各自体会夸张的本质然后坐在一起交流。一开始听歌还势必港台实力歌手,很快就看不上了,国内摇滚乐队最知名的那几个反复听,国外的重金属乐队不嫌其多,大家虽然业余喜欢,但交流更多的,则是摇滚乐歌词的张力,一定要将隐义和其他内涵挖掘到极端才行,只恨自己不是写作这方面的天才。我等曾幻想着,把我们觉得最具影响力的英文歌词印在5块钱一件的大白背心上,只手工做一件,成为那个时代的艺术品供收藏。对于我们学工科的人来说,这门技艺相当容易,集思广益,一个下午创意就出来了。但也只是浅尝即止,买了丙烯颜料和背心,夹在画零号工程制图的图版上了事。临毕业匆匆才想起来,老大兴致勃勃的涂鸦,给我们做最后的纪念。坐在我背后的高中同学,是我们做夸张举动的各类源动力,听的多,记得住,还能表演口才,贡献了我们挥霍青春的主要创意。现在的诸般爱好,似乎都和当时的夸张和张狂有关。
这就是读这本书的代入感,我们当年的这些夸张,也仅仅是夸张,并没有像作者那样实质性的转化,兜兜转转,还是回到学生的主旋律上。毕业之后,我们怀揣着这样那样的抱负和梦想,做鸟兽散,成功与否,都是淡淡的惘然,再聚会,再叹气这些,也回不到那个夸张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