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档案(558)——《曼德尔施塔姆诗逊
(2024-09-14 11:13:43)
(558)《曼德尔施塔姆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第1版)智量 译
读时,我时常想起我的初中时代。1980s初期,正是百废待兴的一个时期,虽然物质并不丰富,但表现在教学上,那就是各科门类都很齐全,老师也非常敬业。生物课,老师每次上课都抱着一堆标本来给学生演示,如此般教化了我们三年;化学课,老师的第一节课,也用小实验讲的是如何提高观察力,跟书上和网上的案例几乎一样,那年,同学们还用三轮车拉着一箱子化学品和道具去外校参加化学比赛,自编自导一个小剧本沙家浜片段,用意是表现化学反应的颜色,颇受好评;美术课,老师相当严厉,不带书,不带美术工具当堂就给请出去站着,即使一点儿天赋没有,也能约略让老师传授一点儿什么。这全面教学基础的享用,是未来的一个时期,我们比后面很多年级的学生有优越感,感性认识强,因为他们后来很快来到内卷时代,而且越来越厉害,很多课程都是走过场,甚或就消失了。
上面一段遗漏的,是下面我重点要回忆的音乐课。音乐老师姓常,科班出身,很有歌唱水平和天赋的女教师。我们大体一周上一次音乐课,到专门的教室上,屋里都是那种多孔的吸音板,老师弹着钢琴还是风琴,一句句教唱。不记得怎么教了,好像是某个同学的音唱错了,她就严厉的喊停重来。班上的同学,有10来人被抽去加入学校的歌咏队参加区际比赛,涂了红脸蛋在青少年宫参加比赛。老师注意到我们班几个男生唱歌比较突出,又组织唱了当时的流行歌曲《我的中国心》,录音机录下来,在好几个下午的上课前,在全校教室的喇叭里播放。那时我们都个小男生,觉得那是女生才该有的把戏,练习的时候常常抵触心理,但真在喇叭里放出来,前面还有老师对我们的介绍,后来感觉也很傲娇。老师真心想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我记得有一回,大概是全市的歌咏比赛,在第一工人文化宫的灯光球场进行,最后一天是表演,请了李谷一来压轴演出,老师辗转了很多关系,带了我们几个去看,那大概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大牌明星。后来怎样,我们毕业后就再见再也没见过,音乐素养也就停滞在这个水平上。
人生的每个时期,都有他难忘的歌曲。我在这一时期,最难忘的歌曲,可能有几曲,但最有印象的,则是这位常老师教的一支俄罗斯歌曲,极短,名字我也忘了,但能肯定是初中音乐课本上的。几句歌词大意是:滔滔的第聂伯尔河汹涌翻腾,在黑云后徜徉不停……那旋律我深深记得,有时回想起,就有往事东逝,泪流满面的感觉,想起那个单纯又美好的年代,想起常老师的样子。这歌很有那种低沉压抑的感觉,深深烙着俄罗斯的民歌旋律印迹。当然我们后来知道前苏联最终解体,也知道现在俄乌竞然战争,第聂伯尔河奔腾在乌克兰广袤的大地上。
但低沉压抑,叙事深重的苦难,却是俄罗斯诗人或者乌克兰诗人的群体的印象。曼德尔施塔姆的作品就是这样,他的作品有着俄罗斯音乐般低回的旋律,意境空阔辽远,多首诗歌都浸润着深秋冬天的寒冷气息、人性的孤独和坚忍、对自然和生境的抗争与无助。诗的创作,这里虽然不容易模仿,但从中也能感受到,写诗创作,写的都是当下,不需要做超出想象力的虚拟,那作品优佳的,才能照进历史,留下痕迹。我深或启发,也凑恰了一二,似乎是找到了起笔的新方法。曼德尔施塔姆的早期创作,保持着风格的一致性,1930年以后的作品好像是换了一个人,除了诗风的变化,那些隐喻也变得不那么好理解了。
前一篇:读书档案(557)——《偷书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