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档案(549)——《经典常谈》

(2024-05-06 10:59:07)
(549)《经典常谈》(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8月北京第1版)朱自清 
    2022年的双11,正值本地封闭期,只能蹲在家里看书,于是趁着打折,网上下了很多的书单,很多都以疫情等原因或发不了货,或有的明明到了本地了却有送不了货,还有了打了很多折扣的,当你催单时客服干脆让你退货处理,仿佛那就是个幌子。然而我买的几本历史类书,却令人惊奇的很快送达了,跟居家生活带来了一些暖意。
    最超值的一本,当属《国学知识大全》,将吕思勉的相关著作一网打进这一本小字厚重的书。下午近黄昏时分,阳光透过窗户显得不是很晒,光线柔和也不刺眼,小板凳小桌台上放着书,被不开花的各种绿植簇拥着,蘸了吐沫,用放大镜看上几段几页,直到眼花为止,在目录上标上看过的日期。如此循环往复,大约看了四分之一强,看不动了。
    吕思勉的著作,还并不完全白话,而是半文半白,引用也很多,看不懂的地方和频率多起来,就有些打击士气,要读一本巨著的思想在,感觉绵绵无绝期的绝望也在,就彷徨起来。本能的反应,就是用其他书来替代,恰巧就买到了《经典常谈》。 
    吕思勉在国学经典这一部分,写的十分琐细,读起来颇有些费力,想我一个爱好者,实际用不得读那么坚深。看朱自清的这一部分,两相对照,就觉得散文大家的好来。朱自清写过很多有名的散文,进入过我们中学的语文教科书,是不是精读必考我现在想不清楚了。但我慕名去过清华园,几个时节似乎都去过,围着荷塘转过圈,想象一下傍暮下的荷塘小径上大师在想在看什么。读过《经典常谈》之后,再看看他的作品目录,才知道人家才是国学的大家,举重若轻地给对国学感兴趣的中学生写了这本入门之书。但凡有些历史常识,小书就读得轻松轻快,概括性很强,趣味性也很高,当真像给学生做个普及性讲座,有不凡的开场白,有共情的认识,有故事性,还有精辟的总结,非常适合一般的国学史学爱好者。
    我最近工作的思索,就是面向对象的文体写作,读罢《经典常谈》非常有体会。不管你写作什么样类别的文体,都要有精准的面向对象,有适合的语言和文字的长度,朱自清大概引用了孔子说话的意思,说文章不能太长,长了就有背书的意思。我们工作中的写作,好像从来没有人讲过这个,研究过这个,有什么理论,初来乍到者往往凭借上学时写作能力而来,模仿而去,很少经过写作的质素训练。后来的技术工作也越来越卷,仿佛厚薄代表了工作的深度和难度,想想我们系统内动辄上千页许可副本、大几百页的甚至需要分册装订的报告书、事无巨细还写不清楚的规划区划、穿鞋戴帽对仗工整标题的情况报告......
    好的作品,无论捉刀公文还是报章发表,都要有个面向阅读对象的考虑和设计,要有明细的写作思路,整体的架构,文字多少的总体考量。这一切,似乎都要从会写摘要做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