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档案(511)——《幻夜》
(2022-04-14 00:04:31)
(511)《幻夜》(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10月第2版)东野圭吾 著 李炜 译
到书店随便溜溜,都会发现东野圭吾的作品声势浩大,有的是铺开在半张床大小的台面上,有的是占领整整一个书架,拿出一本,看看封三或封底,作品或可说著作等身,一本畅销的小说,版权页上看再版和多次印刷是常有的,可见在国内的号召力,村上春树都要让他好几分。从翻译角度,日语也可归结为简单好学的语言,虽然没有比较过不同的译本,但不管是谁翻译的作品,只要中文水平不差,读起来都很顺畅,此前说谁谁是某某大家的御用译匠,看来在日文作品上显出无稽之谈。
日本在志怪小说和探案推理小说上有其特点。我上学时曾看过一些森村诚一和其他不知名的日本作家作品,觉得在无聊期间看看,有略微烧脑玩味的趣味性,但那个年代版权问题混乱,还有我过边陲小城作家群体创作的冒充伪作,也一时没有鉴别的能力。仅当毕业后,大江健三郎获了诺贝尔文学奖,皇后买了成套的作品让我看,我失去了兴味,也对那种缺乏想象力的暗语不知所以,看不透写作的真正寓意就做了很多的放弃。到了东野圭吾确实有些改变,首先故事有了相当的复杂曲折性,这是我们写类似的中国作家应该好生学习的,故事的结构人家是显然有很好的设计,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故事之间的嵌套,无不在合理性上、联想性上有很多的逻辑安排。我是这样猜测,每开始一本书的写作,作家很可能先找到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核心,然后在零号或至少是一号绘图纸大小的版面上,铺陈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时空联系,嵌套方式也用集中技法,然后才开始情节的串联,遂成一本有阅读意思的书。中间的血肉,我觉得也是东野圭吾的特点,那就是完全使用时下日本社会事件和背景来做,有贴近时代感。比照我们作家的写作,总像是与我们幸逢的时代离开了很远,感觉近了就会写的穿凿和造作,看电视上的各种时代剧就有这种印象。
从读过的为数不多的东野圭吾作品来看,
你道时下日本普通民众生活与我们没有什么不同,差的不过是他们早了几个物质丰富的年代而已。从这个角度看过去,那些个社会出现的现象,也会不期出现在我们发展的过程之中,小说写的和实际发生的,都可能在报纸的热点中对号入座。所谓蹊跷的、逆社会伦理事件的发生,所谓故事都不敢这么写,就有了那么些允许之处。普通民众的心态,也莫不与我们相似雷同。毕竟他们的发展比我们早一些,所以从文学故事中研究社会学现象原理和社会治理的对策,也是一种方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