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1/mw690/001ysKHvgy6KmfC68mC6a&690
(本文已被“当代家庭编辑部”刊登,谢绝其他杂志社采用,谢谢!)
有一个很有名的糖果试验,想必大多数人都知道。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做了一个试验:他们找来数十名孩子,在每人面前放一颗糖果,告诉他们糖可以吃,但如果10分钟后再吃就可以多得到一块。其中有1/3的孩子马上开始吃,有1/3的孩子一直等研究人员回来得到奖励,另外1/3的孩子开始坚持但后来放弃了。14年后,研究人员再次调查了这些孩子,发现当年马上吃糖果的人成年后缺乏自信,与人不好相处;而等到奖励的人则有主见且学业出众。40年后,研究人员对当年参加试验的人进行了头部扫描,以研究怎样帮助孩子提高自控力。
这个糖果试验的故事,我很早就在杂志上看到过,当时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做了妈妈后,在给睿睿吃零食的问题上,我很自然的运用到了实际生活里。
谁都知道,小孩子对于零食是没有任何抵御能力的,特别是甜食,几乎没有不喜欢的。记得睿睿两岁后,每天妈妈都会适当给他一点零食。但是从一开始就说好,给多少。例如葡萄干是三粒,软糖是一颗,诸如此类的。有朋友笑我,给葡萄干你都按粒数啊,太抠门了吧?
对于一个新手妈妈来说,这样做对不对,自己也不知道。可是养育睿睿的过程中,我一直很崇尚遵从内心的感觉和感受,所以一直都是这样给睿睿零食,他也非常的配合。比如说好今天给三粒葡萄干,如果他多拿了一粒,一定会退还给妈妈。在这里不是在夸奖孩子诚实,其实遵守规则和秩序是孩子的天性,关键在于我们成人如何去保护好。
随着睿睿一天天长大,有时候他会不仅仅满足于你给他的一颗糖或者几粒蔓越莓了。刚刚吃完一颗小软糖的小朋友,会笑着对你说“妈妈,我还想吃一颗”。这时候,妈妈也不会很武断的拒绝他。妈妈会问他“是不是觉得软糖很好吃,还想吃一颗”?睿睿自然是很快的点头,妈妈会接着说“但是我们说好是一颗的,今天的已经吃完了。我有一个好主意,给你一颗保管,然后明天才可以吃,能做到吗”?睿睿想了想后,说到“能做到”。妈妈会立马给他选一颗,还会加一句“保管在哪里,你说了算,妈妈相信你”。而每次睿睿都能做到说话算话。
因为保管一颗糖的事,还有很多可爱的记忆,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睿睿又保管了一颗糖。这次,他选择放在裤包里,然后就和妈妈下楼散步。走了一段路后,他忍不住把糖拿了出来,想请妈妈帮忙剥开。妈妈说“已经说好了,这是明天吃的,收好哦”,睿睿笑了笑,把糖装好了。走了一段路后,睿睿又停下来不走了,妈妈问“你在想什么”?睿睿调皮的笑了笑说“想糖”。妈妈也笑笑,什么都没说。又走了一段路后,睿睿忽然说“有时候,我想糖”......
生活里,关于糖的可爱片段非常多,每次睿睿都能克制住自己。也许是因为从一开始就有了这个规矩,所以每当有好吃的东西出现时,妈妈都会给一个量,睿睿也都能很好的配合。
昨天晚上,睿睿提出想吃着一颗糖洗澡。因为是新口味,睿睿觉得很好吃。吃完一颗又提出还要一颗。妈妈说“最近你每天都在吃糖,要克制好哦,否则咳嗽打针难受的还是自己”。睿睿却非常固执的要吃。
妈妈脑子里突然闪现了那个关于糖果的试验。妈妈对睿睿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给你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我现在按你的要求,给你一颗糖,当然了这颗糖是明天才可以吃的,你提前吃了,那明天就没有了。第二个选择是:今天你不再要糖了,因为是特殊情况,我们做了游戏,所以我多奖励你一颗糖。也就是说,明天你可以吃到两颗糖。一颗明天去幼儿园的路上吃,一颗等妈妈去接你的时候吃。你想想要哪个选择”?
没想到的是,睿睿回答“妈妈,我想要第三个选择。那就是:现在吃一颗,明天吃一颗”。妈妈说“那怎么可以,多奖励你一颗糖的前提是,你今天忍住了没吃,所以明天才可以多吃一颗的。你赶紧选一个”。
睿睿想了想说“我要第二个选择,明天吃两颗糖。妈妈,你也能做到吗?今天不吃糖了,明天我们两个都可以吃两颗,早上吃一颗,晚上回来的时候吃一颗,你可以做到吗”?
妈妈很坚定的回答“能做到”,睿睿开心的和妈妈击了掌。在睿睿心里,妈妈是他的好朋友,自然要和他做同样的事情。
斯坦福糖果试验的结论是能忍住不马上吃糖果的孩子,长大以后有主见且学业出众。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成为一个有自制力,能够掌控自己生活的人。虽然不能够预见到孩子的未来,可是我希望孩子成长的每一步自己都能够用心陪伴。今天把妈妈和睿睿的小实验记录下来,由衷的希望十多年以后再重新翻看这篇文章时,会有一个漂亮的答案在等着我们。
http://s2/mw690/001ysKHvgy6KnVVA9QBf1&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