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庆山《得未曾有》

(2015-02-05 17:17:47)
标签:

庆山

安妮

分类: 影评书评

http://s9/small/001yrkEQzy6PK2aEVVCf8&690

当当读书网有很多书籍是试读版本,一般是选取几个章节段落让读者先读为快,想要读全一本书,需要在当当读书网上付费购买。《得未曾有》这部书,是安妮宝贝更名庆山后出版的第一部,竟然是全免费当当读书网在线阅读,很令人惊讶。

一直很喜欢安妮的文字,去年看到她更名为“庆山”的新闻,有一些吃惊,不太理解她为什么要选择“庆山”这样一个极普通的名字。她个人的解释是,“庆”有欢庆、喜庆的意思,“山”有厚重、稳妥的意思,所以她选择了“庆山”这个名字。虽然感觉与她的文字气息不太吻合,但是也能坦然接受,名字不代表什么,重要的是文字所表达的那个人。

在庆山《得未曾有》这部新书里,安妮把她改名字的缘由简单说了一段:“人的心每一刻都在发生变化,如同河流带走每一步旧的脚印,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东西。以现在的状态和心境,可以有一个新的名字。我选择了一个极为简单的名字。更多理解是在意会之中,因此无须解释太多。”名字是属于自己的标志化的东西,无须解释,读者自然接受就好。

花了二个晚上的时间,在当当读书网上阅读了庆山的《得未曾有》。文字不是很多,文笔也与之前的小说系列有很大的不同,最后一部《春宴》是安妮很有代表性的一部小说,完全是个体生命心声的表述。《得未曾有》完全不似《春宴》的文字风格,有四个大的组成部分,分别与四个不相识的人聊天、探知陌生人内心的文字。更多的文字来源于述说者,作者庆山只是一个提问者、发现者、认同者,真正由庆山展开来写的文字不多。但是在《得未曾有》中出现的文字,一定是庆山在谈话录音中选取的精华部分,是庆山的心灵会迎合认同的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庆山写作《得未曾有》,是在写自己欣赏的一种生活态度。

 

第一部分是“拾花酿春”,关于一个美食者的文字。一个对美食很有研究的食者,选取天然、当季的食材,烹制独特的菜肴。开一个很特别的家庭饭店,每天订制菜肴,不贪心,只是很尽心地做好一桌菜或者几桌菜,多量不做。这是一种生活方式,过一种很简单的生活,没有对金钱的过多欲望,开一个私人订制的饭店也足以维持较好的生活,又能把自己对美食的爱好融入个人的生活中。通过这样的生活方式,又能结交很多兴趣相同的朋友,以美食会友。

吃,是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的生活,一个美食家,愿意通过了解食物的天然特质,来进行荤素搭配,创作美食。知道美食的基础是选择上好的原材料,对每一块肉质的不同,蔬菜的新鲜度不同,都会有细致的观察和识别,然后才可以制作精致可口的菜肴。对待美食菜肴的态度,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态度。

 

第二部分是“还乡记”,关于一个怀乡摄影者的文字。一个在大城市生活多年的摄影者,选择回到故乡农村生活,完成他的系列摄影作品《梦溪》。在农村从上古保留下来的物件里发现和追寻美的摄影作品,在农村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中找到美景。难得的是,他的妻子带着孩子和他一起在农村生活,摆脱大城市的喧嚣和热闹。能够在童年的记忆中强化生活印记,近朴归真,安静地做一个会摄影的“农民”,这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第三部分是“渡过轮回梦海”,关于一个在寺院里修行的藏族僧人的文字。深入到这个年仅24岁僧人的生活,安静地融入他的寺院里,在这个僧人的平凡修行生活中,探求他的心灵世界,看他如何能够安于寺院生活,如何看待外界喧嚣世界,如何克服自身的欲望。这样的一种生活态度会给世人很多的警醒,如同这个修行的僧人自己说的,当他身穿红色僧衣与人交谈,和他穿着普通便衣说同样的话,听的人感受是不同的。这可能就是出家人“自觉”和“觉他”的意义。在西藏,家里有出家人是很光荣很欢喜的事情,藏传佛教也渐渐地渗透到汉人的生活里,因为最基本的教义都是相通的,殊途同归,会有很多的拥护者和追随者。庆山在这一部分里,很细致地呈现了这个年青僧人的修行生活,特别是他的心态,他对待生活,对待爱情的态度和自知,他对待外境和对待内心的明朗,在当今年轻人中,是一个很特殊的个体,却能够激发很多人去思考生活的目的和生死的意义。

 

第四部分是“素琴.古音.淡味”,是关于一位八十四岁古琴老人的文字。出生在民国年代的老人,喜欢弹古琴,有缘学习古琴,而且一直坚持下来,无论是工作还是退休在家,古琴都始终不离开她的身边。只要说起古琴,自然都会联想到安静、古朴、沉淀、雅兴这些感觉。弹古琴,要遇知音,逢可人,居舟中,息林下;弹古琴,要对江梅崖挂,松风竹雪。所以,弹古琴,才有那样心与物的融合。尽管老人年岁已高,还是为庆山她们弹奏了二次,都是传统的古琴曲,老人弹的格外有味道,琴音有心声,表达着心守一事,赤子之心的难得。

 

无论是自然食材的美食者,还是回归故乡的摄影者、深入寺院的修行者、年岁已高的弹琴者,这样四位生活截然不同的人,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远离世俗喧嚣的生活圈子,安于自心简单独特的生活方式。对于庆山而言,之前对他们四人都很陌生,只是因为想要探究他们的生活方式,才会去接近他们,却在与他们的交流汇集时间里,自身受益许多。

 

庆山在自序中这样写道:“当我把这些文字整理出来,我想它们应是一座桥。让这些他人的观点通过这座桥,流向更远的地方,更多人的内心。”而她自己也“收获可贵而良多。”我在读《得未曾有》这部书时,就清晰地感受到了这个桥梁,感受到了这种心灵的流动。

 

如果要感受安妮更名为庆山之后的心境,在《得未曾有》这部书里,我很注意她写的这样一段心境:“在清凉的月光中,闭上眼睛做了祈祷。祈祷世间清凉。祈祷众生平等。祈祷人们的心找到回家的路途。祈祷人们发现和找到自己生命深处的慈悲与智慧。”

 

这应该是庆山现在的平和心境,和十年之前安妮宝贝书写《彼岸花》《莲花》时的心境多么的不同,那个过程中的一部部小说,是在挣扎、在探索、在经历、在行走。今天庆山的《得未曾有》绝然不是最终的归途文字,但至少是她一段路途里,心灵归结的文字。

 

想起在《得未曾有》中,庆山谈过一位读者对她说过的话,那位读者用了一下午的时间,买下了她十年来出版过的所有书籍,而写下这些文字,安妮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这十年是历练,是蜕变,是用文字与读者交换着她的成长岁月,而最深刻的的阅读者,只是庆山自己。

 

读书,是最值得的付出。花费很少的钱,就可以与一个高贵的灵魂深刻交流,你未必要认识这个作者,但是在文字里仿佛你们经常见面交流。有时,也是在文字中读自己,读那份难得的迎合,读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尊重和欣赏。

 

《得未曾有》,庆山第一部作品,书的名字也颇具禅意。得,未曾有。让人和事物呈现本质、自然的面目,我们去感知,去觉悟,去寻找生命深处的慈悲与智慧。

庆山这样写道:“写作对我而言,究其根本,只是一条道路,我在其中试图发现和寻找自己。”《得未曾有》应该也是庆山人生道路中的一次寻找,寻找回归生命深处通往自心的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术业有专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