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南怀瑾的最后一百天》

(2014-02-23 22:49:54)
标签:

南怀瑾

王国平

顽童

杂谈

分类: 影评书评

http://s3/small/001yrkEQzy6GOWuwCHM52&690

 

朋友推荐《南怀瑾的最后一百天》这本书,虽然没有看到书的样子,但是非常有兴趣了解南怀瑾老师最后的一百天是怎样的生活?

从亚马逊搜索购买了这本书,很快就快递到了手里。封面是南怀瑾手中拄着拐杖的半身照,依然很睿智很慈祥的笑容。翻开书,就看到南怀瑾的二张照片,一张是22岁在中央军校很英俊的军人照片,一张是南怀瑾九十多岁时很慈祥的老年照片。尽管七十多年岁月逝去,南怀瑾的一双浓眉和高挺的鼻梁依然如故,很有特点。最喜欢的还是老年南怀瑾的笑容,大道至简的感觉,很亲切很自然。

 

作者是生于1976年的王国平,四川人,诗人,作家。以前没有读过他的任何文字。

看作者自己在书中写到了和南怀瑾老师的缘份,用作者的那句话:“而世间最无敌者,非缘份莫属也。”二个年龄相差将近六十岁的忘年交,南怀瑾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里,选择了王国平给他写口述传记,只是因为以文会友,南怀瑾读过了王国平写过的几本书,文笔生动不呆板,很符合南师的口味。就象南怀瑾在一些题字上会写道“九四顽童南怀瑾”一样,南老师的心底还是活泼泼的生动顽童,对文字也会有相似的要求吧。

在很多人眼里,王国平能有如此缘份走近南怀瑾的最后一百天,何其有幸啊!

 

人和人之间的缘源真是很神奇。

王国平是在他21岁时第一次接触南怀瑾的《金刚经说什么》,开始关注南怀瑾,惊为奇才,然后一直不知道南怀瑾还在人世,直到他后来有幸接触到一个曾经认识南怀瑾的人,才知道原来南老师还在人世,更没有想到以后能够亲眼见到南师,还会被他老人家选为自己的口述笔录者。这就是所谓的缘份吧。

 

还记得自己最初接触南怀瑾,是因为在朋友妙音的博客里看到了南师的一张照片,轮廓俊朗的一张脸,很慈祥很宽容的笑容,正如那句“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南师的很多照片看着都是让人很舒心的感觉。然后从《原本大学微言》开始阅读南怀瑾的诸多作品,阅读的越多,越是敬重喜爱的心。还有《南禅七日》视频里的南怀瑾,八十多岁了吧,个子不高,身材瘦削,面带笑容。谈经论道,口若莲花。每每看着那些视频,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微笑。这也是所谓的缘份吧。

 

http://s9/small/001yrkEQzy6GOWxmS6cf8&690

 

算起来南怀瑾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每每读到他的文字,看到他的视频,仿佛他老人家还活在我们身边,没有人已仙逝的感觉。直到现在,还是会不间断地读他的文字,特别是会在“迦陵仙音”的博客里读到南怀瑾更多的故事,很多他的学生和弟子们写的,从另一个角度更完整地呈现着一个令人敬重的南师形象。每每看到月夜里的白云朵朵,都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南怀瑾老师,一位永远能够用文字影响着我们生命的贵人。

在王国平《南怀瑾的最后一百天》里,借南老师身边的常随学生刘雨虹的博客,详细披露了南师临终几天的生活状态。没有留下什么重要遗言,也没有什么特殊异象,就是这样自然地离开了人世,离开了那些百般不舍他的弟子和学生们。

 

在我的印象中,也和很多人有相同的观念,总觉得南怀瑾老师活过百岁是毫无疑议的,所以会非常地不能接受南师的突然离世。就象王国平写道的,南师把他召唤到太湖大学堂为自己做口述笔录后,曾经二次说过等他死了,就来不及了的话。虽然王国平很不愿意相信,但是最终南师不足百岁仙逝还是成为了事实。

王国平是六月份到太湖大学堂开始为南师做口述笔录的,到南师离世的三个月里,南师真正做的口述只有几次,王国平都很完整地记录在《南怀瑾的最后一百天》里,虽然篇幅不多,也能看出南师的临终心态,依然是一老顽童,他还是更偏向于那句“女娲炼石亦荒唐,更向荒唐演大荒。”也是南师对传记的一种态度。

 

王国平在《南怀瑾的最后一百天》里,写到了南师对他年轻时从师的袁焕仙的深厚感情,写到了宗性法师帮助南师找到了袁焕仙的骨灰,并助力修建了灵塔。南师在92岁高龄,亲自撰写了袁焕仙灵塔上的所有字,足见其重情之深。

也写到了南怀瑾最喜欢中国文学史上的三首诗,一首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一首是吴梅村的《圆圆曲》,一首是曾经翻译过《仓央嘉措情歌》的曾缄写的《布达拉宫辞》。从南师喜欢的三首诗,也足见南师的重情之深。

 

阅读王国平《南怀瑾的最后一百天》,一个更真实更丰富的南怀瑾走近我们,在敬重南师所有文字的同时,真切地感受着南师的温暖情怀。

就象南师最后写到的人生境界:“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正是南师一生的精彩写照,无人能超越其左右。

也象南师说过的“谁的经典讲的好,那都只是知识的传授,真正的经典却应该是落实在我们的每一天,分分秒秒,每一个行为,每一个起心动念上。”正是大道至简的生命写照。

 

因为南师的仙逝,本来打算用一年时间做口述笔录这件事情就搁浅了,王国平无法完成没有南师口述的文字了。在《南怀瑾的最后一百天》这本书里,王国平完整地记录了南师的二次口述,一次是关于口述的起因和观点,一次是关于南怀瑾出生那个年代的动荡历史分析。应该还有那么多的口述没有完成,也只能成为永久的遗憾了。

但是落叶而知秋,窥斑而见豹。从南怀瑾留下的那些隽永智慧文字里,从南怀瑾学生和弟子们的敬仰追思文字里,从王国平书写的真实细致文字里,我们真切地感受着南怀瑾,感受着他的佛心,感受着他的道骨,感受着他的儒表。

更感受着他不但是经典讲的好,更是在自己生命的每一天,分分秒秒,践行经典……

 

南怀瑾生时,无缘得见;南怀瑾仙逝,再难相见。

阅读南怀瑾的文字,在文字里感受着南怀瑾的儒、释、道情怀,依稀仿佛南师还在世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云水禅心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