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数学教学反思(二)
(2010-05-13 14:24:38)
标签:
杂谈 |
分类: 学科资源 |
一、立足教材,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鉴于高职考试卷知识覆盖面广,众多题目源于教材的特点,教师的复习工作应切实遵循教学大纲,认真钻研教材,以教材为主,注重基础,不应盲目提高题目的难度,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基本运算技能的训练,注重解题的格式步骤,减轻“会做但算错”的情况发生。高职考试的首轮复习必须真正地回到课本,回到基础中去。教师平时要引导学生深入教材,不好高骛远,不眼高手低,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发生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的架构和网络,经过首轮复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概念,能熟练掌握课本上的例题、习题(考纲范围内的),熟悉例题编排的功能和作用,同时做到解题反思,反思解题思路的由来及题目中渗透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了解各单元的主要题目类型并知道其相应的解法,引导学生建立“错题集”,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养成解题反思的习惯。另一方面,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对学有所长的学生适当给予一定量的难题的锻炼,对大多数学生要引导他们毫不吝惜的把偏题、难题删掉。总之一句话,以课本的知识点和习题为素材,让学生真正地回归教材,在复习中,教师平时要定期进行定量和规范的测试,使得学生的解题能力、训练能力在高效中进行,以高职考试为蓝本,让学生适应高职考试的情形。
二、选编典型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以章节知识为背景创编适量的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突出通性通法,强化重点,突破难点,矫正误点。对于习题的编排应该遵循的原则是:题目要有典型性、针对性、思考性、适度性和新颖性。
用“点差法”可以解决曲线与直线相交时,有关弦的中点问题。按照“点差法”的5个步骤:设、代、作差、作商、应用,可以求直线方程、曲线方程、中点轨迹,等等。
三、引导学生在“数学化”过程中“再创造”
复习课不能由教师满堂灌,更不能成为教师展示自己解题“高难动作”的“绝活表演”,而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探究活动中实现创新、突破,展示自己才华智慧,提高数学素养和悟性。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任务是点拨、启发、引导、调控,而这些都应以学生为中心。每个人有不同的“数学现实”,因而可达到不同的水平。每个学生应充分享有“再创造”的自由。通过“再创造”方式,可以进一步促进人们借助自身的体验形成这样的观念:数学是一种人类的活动。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数学知识为具体问题建立新的数学模型,使学生学会数学化。
我认为在数学中可以引用更多这样的例子,由于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周围的事物,对他们就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也容易理解和接受,因而学得生动活泼。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数学为现实服务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