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象之一:清冷的夜色
从飞机上降落的时候,第一感觉是夜空中俯瞰到的夜色北京,有些清冷,虽然灯光依然如星光般点点闪烁在四处,描绘出街道和建筑物的轮廓,可这些轮廓的痕迹,透露着一种无法言说的寂寥。那感觉和后来在北京看到的夜空也是一样的,星星寥寥,星光黯淡。
昨晚在西单那边夜行,车子掠过的一条条街道,时间是在12点以前,可已经冷清得几乎没有了行人和霓虹,除了路灯昏黄的光轻轻的照耀着不怎么平整的路面。
夜北京远远不如广州、上海那么辉煌,甚至不如成都或者长沙的浓浓生活味明亮着夜色中的景象和人群。
北京印象之二:太大了
北京一直都很大,印象中也知道是这样的。可是没想到我工作的地方竟然如此偏僻,已经出了五环……之前所谓“一环”“五环”只是名词,到了开始采购出行等等生活行为的时候,才知道意味着怎样大的差别。
过去工作生活过很多城市,偏僻一点的小区里往往周边生活设施齐全而且进城方便,采购成本会很低。北京因为大,让采购的交通成本都变得一下子高了很多。因为路盲我习惯了打车,而在北京是不敢随便乱打车的,一上车就看到跳表跳得心里没底了。爱花钱可是不喜欢花太冤枉的钱。而我从所在的上地,昨晚打车往返西单,车费超过一百。
这个大还体现在要找什么也不方便,公交车是多,多得琳琅满目使劲找,多倒几趟也是真的哪里都能到,可谁经得起那种折腾啊。城市太大了,生活起来会增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如果不去感受这个城市的各个地方,却又似乎多了太多的缺憾。所以这将近一个月的时候,我都还压根没开始过对北京这个城市的探索……而在其他的所有城市,这个时间足够我已经把城市做一次大致探索,在心底形成大概印象了。
也因为太大了,虽然明明在北京的朋友是很多的,可是真要见个面吃个饭什么的,却变得麻烦无比。路盲如我已经开始厌恶出门找路,甚至是痛恨做这样的事情。朋友明明就在一起城市,却感觉比挂在异地还要遥远了。
北京印象之三:物价高,物质不够丰富
好像都是在说北京的缺点似的?倒没这意思了,只是目前感受到的就这些。中关村家乐福是我在所有城市家乐福中看到的物品最少价格最高的。因为我是习惯性研究超市货物摆放等的,对这些基本上已经形成条件反射了,包括很多品牌的线,这里的感觉也不是很齐全,这中间当然也有南北差异的缘故,更多的还是因为这个城市的特殊性造成的吧,只能这么猜测了。只能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北京人民致以深切同情。绝对不是幸灾乐祸或者刻意贬低。换了任何一个城市,都能找到更便宜的物价和更舒服的消费环境的,目前的比较如此。
当然,也许就像朋友说的那句话,五环以外就是这样的。如果是住在三环以内会和其他城市相比没什么区别的。可是,可是北京已经有了五个环啊,难道要把三环以外住的人都剔除出去嘛?
北京印象之四:不同地区反差太大
以前来北京出差或者旅游,都是在朋友们或者同事的带领下四处走动,不用自己动脑子找路,倒也轻松了,后海的夜色很旖旎,三里屯的酒吧也算有人气,颐和园春光明媚,圆明园游人爆满……现在用生活的方式来触摸这个城市,感受到生活层面的东西,才发现远远不如想象的那么好。除去浮光掠影的那些闪亮,真正的这个北京,沉淀了很多东西,有不便,也有需要去仔细品味的。
北京印象之五:国画北京
刚来的那几天临时住在体大的宾馆里,每天早上从体大宾馆走出来,穿过校园往上地去上班,体大的校园里树木高大,形态美丽,映衬着清晨微蓝的天空,看起来很有些国画的味道。而高大的树上往往都有鸟窝,特别常见,我在其他任何一个城市都没见过象北京这样树上鸟窝这么多的。那些鸟窝总是能够给人带来联想,一些有趣的联想。不论是坐在城铁上,一闪而过的路途灰黄风景中,叶落尽了的树木就像例行的电线杆般无聊了,可是一个鸟窝又一个鸟窝的闪现,就给这个画面增添了很多生机。
春天的脚步刚刚到,树木都还没完全苏醒,那些枝条都还是黄色的灰色的,没有开始泛绿,但是在明亮的阳光下,会有些微闪亮的绿点,象错觉般依稀。
这里的建筑物都很高大而周正,应该说是大气了(现代化的高层建筑除外),有着一种别处不太常见的气派。也许是那些单位有钱有地位?说不上为什么,看着也会觉得很舒服的,特别是在蓝天下。
有天的气候很好玩,一会飘雪花,一会出太阳。那天的北京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自己尽兴的涂抹着天空。一时风雪一时晴,堪可比较的也只有西湖的“东边日出西边雨”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