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邓丽君—永远的甜蜜 永远的风骨

(2008-12-03 08:09:05)
标签:

邓丽君

甜蜜蜜

风骨

歌声

情感

思想

回忆

靡靡之音

梅花

杂谈

分类: 生命记忆

早上上班的路上,车上MP3传出了邓丽君“梅花,梅花,开满天下,有土地就有它。”的激越歌声,一刻间,突然有了流泪的感觉,那是在读着“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着泪,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时才有的感觉,都说“十个男人九个喜欢邓丽君”,可这九个男人中又有几个读懂邓丽君呢,只听《甜蜜蜜》和《月亮代表我的心》是永远不会读懂邓丽君的,甜歌星多的是,江山代有甜人出,你方唱罢我登场,可浅吟低唱换来的虚名往往烟消云散,都说感人的歌声留给人记忆是长远的,可感人的内核绝不是一个甜字了得的,风姿是表象,风骨才是内涵,有了风骨,歌声才会不朽,没有了风骨,歌声往往比人消亡得更快。

初知邓丽君这个名字,小学尚未毕业,求知欲旺盛的我,从糊墙的报纸上,看到一大群冠冕堂皇的人在开座谈会,义愤填膺地批判着着一个叫邓丽君的女子和她的“靡靡之音”,似懂非懂之间倒是记住了这个带着脂粉气的名字,上了中学,在同学家中的录音机中,听到了甜美动听的歌声,我的青春情愫就在那一刻被打开了,原来唱歌的那个人就叫邓丽君,原来“靡靡之音”竟然美妙如天籁。在青春涌动的年代里,那甜美的声音每每在我心灵最柔弱的地方添加万种的柔情,从此,我知道人生不只是举炸药包、堵抢眼那样壮烈,我的幻想世界里出现了天使,出现了如花的笑靥。“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在浪漫的季节,我的世界只有“月亮代表我的心。”只有“任时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

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和情感的跌宕之后,原来那份甜美里远不是单纯的甜蜜在里面,那甜蜜里有着喜悦、忧愁、纯真、困惑、理想、幻灭,当我一次次把其中的滋味品尝殆尽时,我才懂得了,这样的甜蜜才是真正的甜蜜,甜蜜里有对酒浇愁,“人生难得几回醉,不欢又何待?”那种真实的人生体验竟然穿越了千百年时空,与东坡先生“一樽还酹江月”遥相呼应;风雨中有心潮激越“越过高峰另一峰却又见。目标推远,让理想永运在前面。”这样的乐观让只凭一首《何日君再来》,就扣下一顶“靡靡之音”的大帽子的人汗颜。她的歌声可以不豪放、不激昂,但绝不虚伪不做作,不假大空,不无病呻吟,纯净的歌声不是来自纯净的歌喉,而是来自纯净的人性。原来她的歌声就是我们人生的悲欢故事,就是我们生活的苦乐年华,时光流逝,人心中至真至纯的东西却一代代流传,当我们被灯红酒绿迷蒙了心田,再听听邓丽君,她的歌声就是我们鲜活的人生:爱、追求、自由的渴望。

“梅花梅花满天下愈冷它愈开花,梅花坚忍象征我们巍巍的大中华”,没有漂泊流浪经历的人怎会演绎其中的坚韧,没有拳拳的赤字之心的人怎会让甜美的歌喉释放出如此高昂的激情?

在媚俗越来越盛行,风骨越来越缺失的年代,习惯了在卡拉OK之中卿卿我我,把邓丽君的甜美当成滥情的工具的人们,谁还会一唱《梅花》,感受那永远的风骨呢?

 

 邓丽君《梅花》视频

 

附录

1 关于歌曲《梅花》的背景
    电影《梅花》摄于民国六十五年(一九七六年),是一部强调坚忍不拔的中华民族精神和维护国家、至死不悔信念的爱国电影,是一部再巩固、再建构中华民族不屈的国族神话政治电影!
    从通俗剧的叙事来看,《梅花》基本上是一个「浪子回头」的故事。叙述在中日战争末期的台湾,一个(由柯俊雄饰演的)小混混,在目睹全镇人奋力协助中国政府对抗日军后,大彻大悟,决心做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最后以身殉国。这部影片与其它抗日片不同之处,是以梅花作为象征国族的叙事中心,然后再以此中心,做为人物描绘和情节发展的基点。首先是小学老师(胡茵梦饰)的殉节。胡被误会与日本军官有染,在家人和镇民不容之下,跳水自杀。全镇在了解真相后,为她举行追悼式,全体在小学生的引导下,合唱《梅花》……
    从电影语言的角度观之,这段歌唱全部发自剧中(intradiegetic)世界,易言之,即由剧中人物自己唱出的,并非像一般的背景音乐(background music),仅做为衬托气氛、增强叙事功能之用途。做为剧中音乐,且是人物自己发声的音乐,其功能特别能延伸至观影者的认同。当观影者目睹人物集体唱出深富民族意义的歌曲,加上通俗剧的煽情逼迫,对叙事的政治召唤,很难抗拒,特别是当这个召唤是建立在「想象族群」这样的基础上。「想象族群」指的是集体身分的建立通常不是凭着一个假想的概念,而是靠具体的文字和语言形成的叙事,经由技术的协助,传达至散布的社群,再经过一定时日的累积和不断的世代传递,所形成的身分认同。在电影中,「想象族群」的建构可用音像双管齐下的方式来达成。    
     在《梅花》的另一情节高潮处,我们便看到了上述的实现。片中田野饰演的猪肉贩,不畏日军的酷刑,宁死不愿出卖国军,最后被判死刑。就在被押赴刑场时,他慷慨激昂地唱起〈梅花〉,鼓舞送行的幼儿并召唤他的民族精神。随即在路旁观看的男女老幼,开始唱着〈梅花〉,不约而同地加入送行的队伍。此时,音乐声渐大,逐渐取代影像,成为叙事的主体。不论是剧中主要的人物,还是由临时演员扮成的旁观者,都一起被歌词中,圣洁不屈的国族意象,引导至民族情绪的亢奋。而观影者也被简洁动听的二段式曲调,连带地引入类似的情绪,超越现实与虚构的藩篱,时间与空间的差距,想象做为中国人的不幸与骄傲。



电影《梅花》主题曲    邓丽君 演唱 

梅花 梅花 满天下
愈冷她愈开花 
梅花坚忍象征我们
巍巍的大中华 

看啊 遍地开了梅花
有土地就有她
冰雪风雨她都不怕 
她是我的国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