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问君能有几多愁?

(2008-08-01 23:23:08)
标签:

爱在中国行

杂谈

文化

诗词

李煜

百家讲坛

赵晓岚

思想

情感

分类: 神思疏虑

前几天看《百家讲坛》,赵晓岚教授谈到李煜在金陵城破,南唐国亡之际的表现时,为了替李煜开脱,不惜引用野史的资料证明,李煜之所以未能实现当初殉国的诺言,是因为手下的力劝,抛开对这种考证方法的异议不说,我觉得这种做法除了欲盖弥彰,越描越黑之外,实在没有必要,你再怎么给李煜戴高帽,他也不会变成项羽,真想为国尽忠的话,没有人真的拦得住他的,不能像项羽那样一了百了,“赢得身前身后名”,又无法像刘禅那样乐不思蜀,此身安处是故乡,所以他的痛苦远比项羽刘禅来得深重而汹涌澎湃。既深陷矛盾与痛苦之中不能自拔,由恨生愁,愁到了极处,便诞生了文学审美的顶峰,国家不幸诗人幸,诗人不幸文学幸,文学艺术的牛斗之气因这份苦难在异国他乡冲天而起。

有人说,以李煜的才气他是不应该做什么皇帝的,我不以为然,他不做皇帝,又怎会经历那么多的国仇家恨,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美丽的诗篇。不做皇帝,他充其量只能混迹于舞榭楼台,写些艳情诗词,何况在他的年代里,词在民间并没有那样普及,像柳永那样靠词混饭吃还比较难,况且光凭他的艺术才华是不会诞生那么优秀的词章的,杰出的文学作品光靠才华不够,需要时势的成就,需要痛苦的沉淀。看看李煜亡国之前的诗词,又有几首深存在我们脑海,耳熟能详,脱口而出呢?

人生的苦难降临到这个未曾识干戈却终要面对干戈的亡国之君身上了,“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看着他跟宫女一起哭鼻子的窝囊样,谁会相信他会自杀呢,会哭就好,多愁善感,忧愁才会几何级的放大,好死不如赖活,可这份苟活实在太窝囊,窝囊到了极处,手无缚鸡之力更无缚鸡之胆的李煜自然不敢向着征服者发作,满腔的怨恨发向笔端,没有殉国的人,就要为他的艺术而付出生命的代价了。

不敢自杀的李煜死在了赵光义的毒药里,死得痛苦无比,应该说,喜爱诗文的赵光义远比武夫赵匡胤看得长远,在战场上,赵家军获胜了,可在另一个战场上,李煜是完胜者,他赢的不只是赵氏两皇帝,而是宋朝三百年江山,在宋词的辉煌王国里,李煜是当之无愧的开国皇帝,这点赵匡胤没有想到,李煜自己也不想到,赵光义想到了,可是下手晚了,因为绝唱已经诞生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的忧愁不能随春江水延绵不绝,可他留下的韵律之美滋润着诗词的国度,一直流淌到今天,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其实,我们倒应该好好感谢李煜的懦弱,历史不缺那么一个慷慨赴死者,可艺术殿堂里的千古词帝一旦错过,我们无从寻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