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文贰
文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942
  • 关注人气:4,3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中,那片林子

(2005-10-26 11:18:51)
标签:

林子

回忆

放山

环境

森林

大山

绿化

分类: 周游四海
    最早的时候,林子很近,林子又很远.
    很近,是因为我出生在一个山村里面,除了门就是山
    很远,是因为太小的我林子只是出现在我的视线里,而不是出现在我的脚步下

    那时候,林子是遥远的传说
    进林子采山货叫“放山”,采一般的山货是不叫放山的,出门就可以采得到的东西不值钱,放山的人要找的是人参和虎骨之类的稀罕物,人参有“千年为参,万年为宝”的说法,成了宝的人参就会变成人参娃娃,不会被你轻易采到,发现他的时候,要先用红绳系好,然后大喝一声“棒槌”(人参的别称),这样才不至于让他溜走,吃上一棵,哪怕喝点汤,都会成仙得道长生不老,至于虎骨,大人们的故事里,老虎都是站着死去的,时日一久,便只剩下一副雄风犹在的骨架了,珍稀至极,自然珍贵至极,放山进林子之前不要乱说话,尤其不要和妇女们说话,否则就要倒霉,比如一个放山的人进山之前遇到一名妇女,“大哥,这季节放的什么山啊,想捡把虎骨回来啊”结果这个人一进山就“麻达”(迷路)了,转了一个多月才出来,把自己熬成了一副骨头架子….像他这样一个人放山的毕竟是少数,因为即使没有那个女人的话,一个人进山,麻达山也不是什么怪事,所以放山都是以集体行为为多,领头的那个人叫“把头”,一行人拉成横排,收那木棍边敲打树干,边大声吆喝,敲击是为了打草惊蛇,吆喝是让同伴们知道自己的所在,不至于走散,在山里面也是有很多禁忌的,比如,见树桩,是不可以随便坐下去的,因为那市山神爷的饭桌,蛇也不能叫蛇,而是叫“溜子”……
    可我却无法真正见到这传说中的放山,因为伴随着我长大的,是山里面传出来的采伐树木的油锯尖叫声.原始森林在远去|消失,“放山”便也成了传说记忆.

    更早的时候,林子很远,林子又很近.
    很远,是因为随着我的长大,林子仍在,可已经不再是传说中的茂密森林
    很近,是因为靠山吃山,他和我生命的童年是那样的贴近,那样的密不可分. 

    没有了人参娃娃,没有了虎骨架,也就没有了“放山”,可山还是要进的,因为山里面还有红松塔,山葡萄……等许许多多的山货,而这其中数松塔最值钱,回来敲碎了,它的果实松籽就脱落出来了,在贫困的年代里,这可是山里人改善生活的希望所在。打松塔,是很具挑战性的事情,松塔是只有红松树上才会长出来的,生长期需要两年,而松塔又长在高高的松树的树尖上,要把它弄下来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而松树的树干一般要有三到五米的高度没有枝桠,而树干最细的也要有近两抱粗,要想爬上去,实在不容易,不管多热的天,爬树的人都要穿上一件厚厚的不怕磨的旧衣服,将一把弯弯的镰刀别在后面腰带里,冲着要爬上去松树,运一口气,做一个向上的窜跃动作,脚离了地,随后,双臂便紧紧的箍住了松树的树干,几乎与此同时,两条腿也要跟上去,紧紧地盘在树干上,这第一个动作要是做得连贯协调顺畅了,后面的事就要省许多力气的,做完这个动作之后,就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两臂和两腿的交替运动了,因为树干都很粗,因此,在下面看,爬树的人就像一只壁虎贴在树上, 经过几十次这样的运动后,终于够得着枝桠了,情况就好多了,可以攀着树枝往上爬,直到离数尖的松塔球不远的地方,抽出镰刀轮过去,将它们一一的砍下来,这看似简单的过程其实是最危险的过程,除非不出事,出就出大事,因为这里的树干都是新长出的,很细也很脆,极易折断,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和妹妹一起去打松塔的时候,当攀爬到树稍的时候,山风猛烈的吹来,树稍不断的摇晃,抱着树枝的我听着松涛阵阵,如同汪洋里的一叶孤舟,真切的感受着危险的逼近,只好贴着树干一动不动,直到风势渐弱。。。。。听说有一家三口打松塔,夫妻两人各上了一棵树,孩子在下面拣松塔,突然间孩子喊了起来,“不好了,我爸爸从树上掉下来了”听到噩耗,妈妈的腿一软,也掉了下来,片刻之间,两条人命就没了。这样的事还是听说,有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情却是我永远难忘的,有一次我、父亲、表叔一起去打松塔,表叔在树上,镰刀轮空了,砍在了自己的腿上,幸亏当时表叔在树上站稳了,也幸亏他是个赤脚医生,才使悲剧没有继续演下去。
    那片林子,它不仅事关我们的生计,更关联着我们的生命。

    不早的时候,林子忽远,林子又忽近.
    忽远,是因为已经有十几年没有回到自己生长的地方,亲近那片森林了,我不知道还是否应该称他为森林,因为,当地的林业局因为无林可采,濒临倒闭了。
    忽近,因为我知道无论自己走多远都不会忘记那片属于生命中一部分的林子.
 
    当我走入都市,远离了那片熟悉的林子,远离了那个贫穷与富足交织,传说与渴望共生的地方。
    都市里没有真正的林子,所幸的是,我就读的城市长春曾经是全国绿化最好的城市之一,据说以前没有高楼的时候,飞机从高空看不见下方的建筑,城市隐藏在林子里面,到我读书的时候,情况虽然有了变化,但是许多的大街仍然是两旁长着枝繁叶茂的大树,道两旁的大树向中间伸展,连在一起,如同一把巨大的遮阳伞,挡住了夏日炎炎的太阳,于是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我们这些学子们,或三五成群,或两人并肩,或一人独行,在那条著名的斯大林大街上漫步、遐思,在那时的漫步遐思中,无遮拦的思绪海阔天空,我们开诗会,尽情的挥发断裂带的思绪,尤其当秋风吹起,落叶铺满街头,走上去的感觉如同踏浪而行。
    只是,这样的林子太缺少野性,太过于平和,太过于温柔,尽管这样,我还是很留恋那片林子,以至于那年暑期的远行,独在异乡的时候,突然之间有了种心痛的感觉,是因为那片林子,毕业之后,在回去的时候,城市突然变得陌生,因为再也见不到那样的林子,因为年代太久,树木老化容易发生危险,因为树种不好春天容易起飞絮,因为城市发展,楼要加高,路要拓宽。。。。。。或许文明的发展,还会赐给我们新的林子,但愿梦想中的林子不会只是出现在梦中。

    好好对待林子,因为他不仅和我们的生命联系在一起,他就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七律.贺中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