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02

崆峒山是很有些灵气的。
除了黄帝于此问道广成子的传说,秦皇、汉武“慕黄帝事”效法黄帝西登崆峒的史迹,以及司马迁、杜甫、白居易、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墨客留下的了大量的诗词、华章、碑碣、铭文,足见其不凡。
就看形胜,居于西北之地,却不乏南方山水之神韵,自然界中典型的“北人南相”,也是妙不可言。
再说来由,无论古为空同氏族居住地的传说,抑或取道教空空洞洞、清静自然之意,还是山中洞穴颇多的自然形态,也无不传神。
所以,长驱平凉市,冒雨登崆峒,夜宿中台上,静待次日多云天气,是本着观云海奇观、寻自然灵气的一份心思的。
只是,运气差了那么一点。清晨登上东台,只看到一抹嫣红,一缕浅雾,没有日出也没有云海,便云开雾散了,唯有深壑对面的法轮禅寺,被清晨的阳光涂抹的明亮耀眼……心诚未必就灵,运气这东西真是可遇而不可求啊!
▼03

▼04

▼05

▼06

还好,有个好天气。虽难拍出出彩的片片,却也可平平实实地看清“道家第一山”的真面目。
集西狼一天的观感,崆峒山就是一朵绽放在天地间的荷花。前山东南西北中“五台”,中台为花蕊,东西南北台就是舒展开来的花瓣,神似一朵盛开的荷花;后山拔地而起,屏风般绵延舒展,宛若一片巨大的荷叶。可惜没有绝对的制高点,也没有足够的广角镜头,只能用两张片片来展示了。
▼07

▼08

▼09

▼10

登高才能望远,要看清那朵硕大的“荷花”,就要通过“朝天门”,攀登“上天梯”,居高临下,前山五台清晰可见。
中台乃崆峒山最为热闹的去处,也是游客主要的聚散地。奇怪的是,号称“道教第一山”的崆峒,最中心的位置、最大的香火竟然是座佛家禅寺----法轮禅寺(后两张片片是在禅寺里拍的)。
▼11

▼12

▼13

▼14

▼15

东台疑为望驾山,突兀耸立,气势雄伟,站立峰顶,泾河川和平凉城尽收眼底。相传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山上云雾遮罩,虚无飘渺,大臣们在山前垒土相望,故称望驾山。临崖建有供奉关公云长的“关圣帝君庙”和“宝庆寺”,一道一佛,也是相得益彰。
▼16

▼17

南台如今还是最冷清的一个去处,沿途古木森森,却游人稀少。崖头有一亭阁,看着是新建的。未见牌匾和介绍,阁门紧闭,不知会布置成什么,抑或坐落哪方神仙。亭阁旁边有座高压线塔,很是煞风景。
▼18

▼19

西台要从后山绕道才能抵达,峰顶局促之地依次为“地臧殿”和“栖云寺”,还是一道一佛,同样建在危岩之上,脚下就是万丈深渊,观之惊心,是个修心的好去处。
▼20

▼21

时间关系,北台是此行唯一没有亲达的地方,恰与西台隔着一条深壑,远观可见其三面均临深渊,台面狭长,北端有二堑,跨堑设独木为桥,古建有观音堂、西方三圣殿、莲花寺大殿等。
▼22

▼23

崆峒山不仅风景奇秀,人文积淀也十分深厚。 自秦汉开始,历代陆续兴建了不少人文景观,集成凝重典雅的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散布在前山五台和后山绝壁上。南台脚下的八仙台、雷声峰脊的道观群,还有飞跃天堑的通天桥,无不气象万千,气魄宏伟。
▼24

▼25

▼26

▼27

▼28

沿上天梯登后山,沿途黄帝问道处、十二元帅殿、皇城、香山观,不仅是歇脚观景的好地方,本身也是一道道靓丽的风景。倘若时间充裕,一一详观细品,收获一定满满的。
▼29

▼30

▼31

▼32

▼33

西狼只有一天时间,自然无力穷尽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的精彩,即便做一个看风景的游人,同样目不暇接,欲流连却不能往返。
一定要给自己一个“下一次”,隐居崆峒山,把那香峰斗连、仙桥虹跨、笄头叠翠、月石含珠、春融蜡烛、玉喷琉璃,鹤洞元云、凤山彩雾、广成丹穴、元武针崖、天门铁柱、中台宝塔的“崆峒十二景”,一一摄入镜头;将那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逐个细细品过,方才真正过瘾。
▼34

▼35

▼36

▼3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