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1
喜欢藏区风景,尤其是夏天,于天高地远处看云卷云舒,无论怎样的沮丧、懊悔还是悲苦,不拘如何的得意、志满甚至狂妄,都会被它的旷达和悠远消弭成心平气和。
这与宗教无关。尽管宗教是这块土地的灵魂,是居民们应对高寒之苦的精神支柱。对一个寻求心灵放松的游人,追逐着最好的季节而来,风景其实就足够了。
藏区曾有过多种地理划分方法,我最喜欢的是卫藏、康、多麦(安多)的划法,所谓“卫藏法区,康巴人区,安多马区”,既反映了区位也体现了特征,还朗朗上口,简单易记。
由于诸多限制,特别是时间的约束,我暂时无法企及”卫藏“和”康巴“,那些离天更近的地方,那些更高的精神领地。但是,安多藏区却是去了又去,用几天时间,看一眼有限的风景,留些许到此一游的片片,养眼怡情,乐此不倦呢!
藏语中,“安”是发音字,“多”是下部、末尾的意思,包括四川阿坝州、甘肃甘南州、青海玉树之外的其他藏族自治州,以及西藏那曲地区,也就是说,安多藏区均属于藏族分布区的边缘地带。
西北长冬乏色,却是一个适宜反刍的季节。在温暖的屋子里,就着一杯香茗,回念那些走过的风景,窗外阵阵寒风也似回荡高原的悠扬牧歌……
----写在一季回念之前
年过了,节气上也立春了,西北的冬天却还要伴着一场大雪延续它的余威。踢过新春头三脚,总算有点小憩的空闲,继续反刍咱的安多藏区。
夏河当然是一条河,也是一个县的名字。夏河县因大夏河穿境而过而得名。
在藏语语境中,“河”通常是称作”曲“的,像玛曲、碌曲等。而夏河是个例外,这点令我很是好奇。
原来,这里以”夏河“为名并不久远,乃中华民国政府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设置的。此前很长很长一段时间,夏河实质上由不同的少数民族所统辖。除了两汉、西晋先后设置白石县、顺砾县外,唐安史之乱后这里就为吐蕃所占领,自北宋、金置怀羌县就可以看出端倪,到清处划归循化理蕃厅更弱化了皇庭的统辖力。特别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拉卜楞寺建立,周边寺院陆续归附,原受各寺院控制的部落亦成为拉卜楞寺的属民,循化理蕃厅也失去了管辖南蕃21寨的权利。
可见,以”夏河“为名,反映了中央政府权威的回归。
实际上,夏河的地理位置的确很重要。第一世嘉木样阿旺宋哲大师现则这里创建拉卜楞寺,想必也是看重其”东通三陇,南接四川、西连康藏,北近青蒙“的绝佳位置。鼎盛时期,拉卜楞寺所属寺庙有139处,教权范围达甘、青、川、康、蒙古、东北及新疆等地域,素有“中国小西藏”和“东方梵蒂冈”之誉。
比拉卜楞寺更悠远的是桑科草原,名头更响亮的是神一般的格萨尔王。拉卜楞寺坐落桑科草原上,不过300多个春秋。格萨尔王在桑科草原烟祭诸神、赛马称王的年代,已久远的无法考证,传唱至今记载格萨尔王传奇的伟大史诗《格萨尔王传》,早在公元前后至公元五、六世纪就产生了。
夏河波澜壮阔的历史,注定了是一个有故事有内涵的地方,对于看风景的旅人,不是更多了一份精彩吗?!
(P01-16为拉卜楞寺,P17-32为桑科草原。点击看大图,清晰多一点)
P02

P03

P04

P05

P06

P07

P08

P09

P10

P11

P12

P13

P14

P15

P16

P17

P18

P19
P20

P21

P22

P23

P24

P25

P26

P27

P28

P29

P30

P31

P32

感谢博乐剑兰园推荐拙文至草根名博《精彩影像》栏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