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01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东北方向19公里处,一个略显荒芜的地方,叫做水洞沟。
一个非常普通的名字,却承载着一段三万年前的划时代的存在。它是我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终结了“中国没有旧石器时代文化”的西方论断,开启了中国史前考古的宏伟篇章,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
P02


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水洞沟当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挖掘出土的尖状器、端刮器、刮削器等用间接打击法生产的石器似乎就是明证。在西狼看来,水洞沟遗址博物馆,还有其他的标志性构建,就是按照刮削器的形状设计的。
介绍说,经过六次考古发掘,水洞沟出土了三万多件石器和67件古动物化石。其中构成水洞沟文化基础的一些石制品、工具及石器制作修理技术,可以和欧洲、西亚、北非的莫斯特、奥瑞纳时期人类栖居地的石器相媲美。
P03

P04

P05

据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据此推测,大约在4万年前,有一群原来生活在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的先民受冰期严寒的逼迫,辗转来到水洞沟繁衍生息,并利用已经掌握的技术,就地取材制作了大量锋利的石器。景区内复原了一处水洞沟村,应当是史前的形态,均为半地下半地上的茅草屋子。但是,不见水草丰美,就与介绍中三万年前的生态环境大相径庭了,是否设计者的疏忽呢……
博物馆的入口和出口处均有史前人的雕像,他们的健美程度竟与今人的标准高度契合,令人吃惊和羡慕,不知是按照遗骸复原的还是当下的艺术再造?而水洞沟村中那些扮演史前人类的群众演员,比之博物馆里的雕像,倒更符合西狼想象中古人类的形象。
P06

P07

P08

遗憾的是,这一奇迹却不是咱们自个发现的!民国十二年(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与桑志华从天津联袂北上,在磴口附近东渡黄河,然后又傍黄河右岸向南抵横城,到达水洞沟,住在水洞沟“张三小店”,开始了对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有着划时代意义的水洞沟文化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掀开了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崭新一页。
图10展示的1号挖掘点,如今也是供游客参观的一处景点。而那个积贫羸弱的年代,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P09

P10

这里可追寻的不仅仅是石器,还有更靠近我们的铁器甚至火器,300多年前的明朝,这里是实实在在的边关,景区内蜿蜒伸展的长城,真正切切的提醒我们不要忘了这一点。毕竟,300年比之3万年,是一个更加清晰的存在。
那些曾经在这里相持抑或厮杀的人们,中原王朝抑或游牧民族,是不是水洞头人的后代呢?西狼不得而知,知道的是人类的战争从来没有长时间停止过。
基于西北的自然条件,宁夏境内的长城大多为土夯长城,也就是通过“干打垒”的方式筑就得。明长城历经几百年的风雕雨蚀,已经残缺不全,也没有那么高了。虽然满目苍桑,气势依然逼人。
P11

P12

P13

一直很钦佩古人的智慧,在哪个没有现代测绘仪器辅助的年代,无论是筑城修路,还是长城渠系,均能精准无比地选择出对的地址和线路。
沿着明长城走向,如今不仅是宁夏和内蒙古两个自治区的界限,还是电力走廊的通道。在水洞沟景区,只要看到高耸的铁塔和弦线般的电缆,便能寻着明长城的痕迹。
长城南侧,是一条深深的沟壑,据说是修筑长城取土形成的,沟壁上遗留着考古挖掘的遗迹。这条深沟,如今唤作芦花谷,一个很美妙的名字----深秋的阳光下,芦花熠熠生辉,为历史的坚硬和冰冷增添了些许柔软和温馨。
P14

P15

P16

芦花谷尽头,就是红山湖。介绍上说是自然湖泊,但从高程看应是人工筑坝拦水。在雅丹地貌和土林景观中,1.8平方公里的水面,碧波荡漾,芦苇摇曳,长城倒影其间,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泛舟湖上,微风拂面,十分养眼和怡心。
用一泓清亮连接两地苍凉,一处温润洗却两眼沧桑,足见景区开发的匠心独具,绝对是神奇一笔。
P17

P18

P19

P20

P21

渡过红山湖,坐着毛驴车向兵戈铁马的大峡谷进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夕阳西下时分,土林被斜射的阳光染成一片金黄,在对的时点原本的平凡也能辉煌。逆光下随风摇曳的芦苇花,就像一个个跳动的精灵,萌生出不一样的精彩。而远处能源重化工基丛林般的塔林,让这块沧桑的远古之地,充满了崛起的希望……
大景当前,路边鸵鸟乐园里的远方来客,至多凑个小趣。何况,时间也不允做过多的逗留。
P22

P23

P25

P26

从水洞沟到红山堡之间,有长约4公里的峡谷,本是大自然的“杰作”。峡谷两岸经常年的风雨剥蚀,谷内怪壁峭立,沟壑纵横,深厚的黄土经长期的雨水冲刷,土柱突兀壁立,形成了造型奇特的“土林”景观。
在明代,这条深壑被兵家充分利用起来,与长城一道构成了“深沟高垒”防御体系。
猎猎西风下,一匹马沐着夕阳、迎着残月,在峡谷口站成雕像,似乎在提醒着人们,三百年前的边关古战场就在眼前。黄昏渐起的凉意,平添了一份萧杀之气。
P27

P28

P29

P30

P31

更神奇的是,蜿蜒曲折的峭壁中,竟然布满了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犹如迷宫般的地道,与峡谷内的红山堡相接,是红山堡守军由地上转入地下、伺机出击的藏兵之处,唤作“藏兵洞”。
据说,藏兵洞内辟有居室、储藏室、会议厅、灶房、兵器库、火药库、炮台、水井、暗器孔道及陷阱等设施,是我国唯一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立体军事防御体系。
可惜,天色已晚,来不及盘桓神奇的藏兵洞了。在天黑下来之前,急速穿过大峡谷,匆匆回望一眼回望夕照下的红山堡,的确一片猩红。
P32

P33

P34

P35

(文中部分内容摘自百度,谨向原作者致谢)
感谢博乐蓝风摄影推荐拙文至草根名博《精彩影像》栏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