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01
“去不了西藏,就去甘南”,甘南回来,我曾这样对朋友说。
的确,甘南也是藏区----我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也是高原----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米以上,也是草原----亚高山草甸草场占了辖区总面积的70%,也是云低天蓝经幡招展----可以寻得着西藏的影子……
当地有言“马是藏民的翅膀”,西狼一行却不是骑着马儿去甘南的,也未在甘南草原骑过马。四天时间,驱车上千公里,穿梭甘南三县,还甩进了四川的若尔盖,用《走马甘南》做这个系列的总题,实则“走马观花”的意思。
----写在前面的几句话
形胜是一个地方的名片,人文则彰显着一个地方的特质。
无论中外,那些历经百年千载的庙宇或者教堂,无不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历史文化、民俗信仰、艺术工程集大成者。所谓“上车睡觉,下车看庙”,其实是一种选择的必然。
走马甘南,拉卜楞寺就是必然选择,自然不能错过。
这座寺庙不仅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而且保留着全国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更遑论曾经的过去,它还是整个甘南地区的政教中心----一个以神的名义管理俗世的地方。
P02

P03
P04

P05

P06

如有可能,总会找寻一处制高点,看脚下的风景由近及远徐徐展开……
视野广度呈现出的大景,总令人荡气回肠;风景纵深蕴含的大美,更加摄人心魄。
于是,惜别迷人的桑科草原,西狼好不犹豫登上了拉卜楞寺对面的凤山(或者龙山),用镜头的伸缩和摆动,将拉卜楞寺的宏大和壮观投射在记忆深处。
位于拉卜楞镇西头的拉卜楞寺,占地1000多亩,依然傍水,气势雄伟,金顶红墙鳞次栉比,大小庙宇错落有致,堪称安多地区第一名刹。
拉卜楞寺的盛名,不仅仅来自庙宇的众多和建筑的精妙,更在其知识的深厚积淀。自280年前(公元1709年),第一世嘉木样返回故里建拉卜楞寺开始,一世嘉木样阿旺宗哲建闻思学院和续部下院,二世嘉木样久美旺波建时轮学院,三世洛桑图旦久美嘉措嘉木样建医药学院,五世嘉木样丹白坚赞建喜金刚学院、续部上院,6大学院奠定了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格鲁派最高佛学学府之一的地位,被世界誉为“世界藏学府”。
P07

P08

P09

P10

P11

遗憾的是,西狼忘了即便是上帝星期日也是休息的,何况红尘中的寺庙。
桑科草原的流连和制高点上的盘恒,时间不知不觉悄然逝去。
赶到拉卜楞寺购票进寺,已是暮鼓轻敲、金乌西沉,除了转经筒长廊中虔诚的信民和凑趣的游客,所有的经堂佛殿均已关门,导游讲解的僧人也踪影难寻。我们只能象无头苍蝇,在迷宫般的寺院里东撞西碰,最终也没能搞清楚哪儿是哪。
那些神往已久的菩萨、罗汉塑像,那些精美绝伦的壁画、唐卡和堆绣,那些刻录历史的封文、印鉴,那些浩如烟海的藏文古籍……就这样失之交臂了。
通过携程预定的拉卜楞镇的住所,被无信的老板安排了别人,只好连夜突奔尕海湖----好不容易联系到的新驻地,以免露宿街头之苦,第二天一早再来拉卜楞寺补课的计划只好放弃了。
也许是佛缘不到吧,“拉卜楞寺门前看一眼”,只能留下这样的标题和无尽的遗憾,或者可以期待重返。
P12

P13

P14

P15
P16

懊恼和抱怨并不能改变现状,那就随遇而安,而且安之若素。
即便是从外面看,拉卜楞寺的建筑也是一道视觉大餐。高原纯净的蓝天白云下,红墙金瓦绿檐,色差强烈到炫目,却又与佛界的宁静舒缓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置身其中,心底不觉滋生出温润祥和的感觉。我想,这大概就是情因景生吧。
拉卜楞寺的建筑也很有特点,介绍中有“外不见木,内不见石”之说。除了门窗,外部的确很少看见木质构建,从其他藏传佛教的寺庙也可以想象得到,内壁大多被唐卡和佛龛所覆盖,内不见石也是自然的。
无论藏式、汉式还是混合式,乍看有着与高原相映衬的粗狂之风,细瞧每一个细节又拿捏的恰到好处。
宗教场所,实实在在是形而上的精华集萃。我们可以不信佛,但一定要对因佛而来的这份精彩而心生敬意。由此,站在佛之外,我仍诚意礼佛。
P17

P18

P19

P20

P21

西狼很神往喇嘛们集体咏经的那份虔诚的力量,也很期待僧人们辩经的场景。这一切,都因为时辰的耽搁而错失。
虽然不是功课时分,寺里总还是会碰到几位僧人的,远拍几帧夕阳下的祥和,留一份长久的念想,也算“看一眼”的缘分了。(很喜欢P24中的情景,神似的两个少年,出世与入世甚至不需要一个转身的距离)
因果如此,顺其自然了。
P22

P23

P24

P25

P26

感谢博乐潇湘蓝推荐拙文至新浪草根名博首页[衣食住行]栏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