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苍白源于思想的单薄,而思想常常被时间的砂砾打磨成薄薄的一张纸,或者被琐事的嵌入阻隔为断断续续的省略号。所谓“时过境迁”,变迁的不一定是环境或者境况,更多的是人的感知。就像手头这辑《行走宁夏川》,写着写着就成了追忆,尽管往事很堪回首,但要恢复那时节的所思所想,已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了。好在相机的记忆棒还算忠实,曾经的过往即便被分割成一个个瞬间,倒也还是一种还原。下面这些零零散散的文字,夹杂在片片当中,恍若云烟,只能算飘散在风中的思绪,就叫做过去……
这一篇说的是鸣翠湖,也必须说到鸣翠湖,这个银川东郊掌政乡内的湖泊,官名应该是“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大小好像仅次于阅海湖,离黄河只有2公里左右。鸣翠湖也似是后来取得名字,原名叫什么已经想不起来了,也懒得再去查,毕竟在不那么看重环境质量的时候,顶多是个养鱼的地方,甚至就那么野曝在雨雪风霜之中独自飘零。再说,对今天已经修缮一新的国家湿地公园,“鸣翠”两个字更能体现它的风貌。
如果说阅海湖形胜于淼,那么鸣翠湖就独美于秀,这个秀主要得益于茂盛的芦苇。芦苇是草类竹,本身就是种秀美的植物,诗经里曾经叫做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听着就很雅致很诗意。
银川平原,偏就芦苇生长十分繁茂,只要有水的地方就不难看到。但鸣翠湖的芦苇更有特点:一个是量大。与沙湖中芦苇丛生散布的点缀性不同,鸣翠湖的芦苇连了片的,几乎占据了半湖的面积,大有浩浩汤汤的气势。一个是有型。芦苇荡里其实藏着迷宫般的水道,记得《中国地理》杂志曾刊登过一张空中俯拍的鸣翠湖,连片的芦苇荡中清晰呈现出八卦阵的图形。也就是说,鸣翠湖的美可以摇了小舟于曲巷般的苇丛中寻得,更能在登高一览时体味到酣畅淋漓。
当然,一般人是无法飞到天上去作鸟瞰状的,只能退而求其次,攀到观景塔上将就着瞧个端倪,塔毕竟没有天空的高远,一派浓绿可见,八卦迷宫难窥,就少了许多滋味了。
ñ 观鸣翠湖全景,须得登上此塔,无限风光尽在眼前。

ñ 一张接片,还是难以企及全貌,鸣翠湖芦苇荡中的迷宫水道隐约可见。
ñ
两图联袂,也只能略见鸣翠湖北区的情势。早年间修建的机场高速横贯鸣翠,将湖拦腰切成南北两区。尽管驱车机场高速,两边波光涟涟,风景无限。但鸣翠两湖隔路相望,再难牵手,实为一憾!
ñ 泛舟鸣翠湖,水面开阔,微风送爽,当然十分惬意。
ñ 登临湖中小岛,体会各类游艺设施带来的精彩和刺激,也是不错的选择。
ñ 如果时间充裕,泛舟芦苇之间的迷宫水道,更是十分有趣。当然,要认真做好防蚊工作,迷宫中的蚊子不仅个头大,而且十分执着。呵呵……
特此说明:其一,西狼近期很忙,多日不曾回访,谨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我的朋友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其二,此篇博文采用定时发布功能,未能进入圈子,只好删了重发,一些朋友的留评被一并删去,特表歉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