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朱家角落在一个“角”字上,原以为只是个角落般的个小地方。其实,朱家角也曾经大过,起码在没有上海的那些久远里,它着实是一个大地方。

早在明朝那会,朱家角就成了气候,是远近闻名的大集镇,官名也由朱家村变成了珠街阁,又叫珠溪。“朱”“珠”之间的转换和“家”“街”之间的升级,大抵反映了从村落、集镇向大码头的变迁,体现了随着经济繁荣、城镇扩大带来的文化诉求。到了清及清以后,改称“珠里”“珠葑”,商业气氛更盛,成为周围四乡百里农副产品集散地,行政区划和管理上也相应发生了有趣的变化,归县署理,却又下辖乡镇,乃一个介乎县乡之间的独特行政架构。

清嘉庆时人宋如林在《珠里小志》序中描述道:“今珠里为青溪一隅,烟火千家,北接昆山,南连谷水,其街衢绵亘,商贩交通,水木清华,文儒辈出……过是里者,群羡让耕、让畔之风犹古,而比户弦歌不辍也。”

有了人气就有了经济活力,有了经济活力自然会升腾出文化的表白。比如放生桥,不仅仅作为便利交通的工具,而多了赏心悦目的艺术造型,添了积善修德的精神寄托。朱家角至今尚存的古宅建筑还有四、五百处,基本上是明清时期的风格。乘了小舟沿河缓缓前行,满目飞檐翘角、黛瓦粉墙,处处桃红柳绿、莺歌燕舞。端的是,几度夕阳红,繁华依旧在。

随着上海滩的迅速崛起,朱家角的商业地位渐渐被弱化。建国后,“珠”又回归为“朱”,倒也应了返璞归真的现实。如今,这里依旧人流如潮,熙熙攘攘,只不过商人换做游人,带回的不再是大宗的商品,而是零零碎碎的民俗,还有心情,或者满意、或者遗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