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博乐泪融残妆推荐拙文至新浪草根名博首页

说到江南小镇,眼前总有一幅画卷徐徐展开:烟雨蒙蒙,小桥流水,窄窄的小巷在青砖灰瓦中蜿蜒而去,湿漉漉的青石曲径上,素衣女子袅袅娜娜走来,油纸伞掩面,青花瓷般清雅,似幻似真若隐若现间,有那么一点淡淡的寂寥,一分淡淡的彷徨……
是的,戴望舒的《雨巷》,正是我对江南小镇的全部印象。

带着对《雨巷》的期盼,烟花三月,我自遥远的北方走进周庄,追寻一份烟雨朦胧的江南写意,一份寻幽探古的悠然心情。
薄薄的云层淡若化散的水墨,于天空书写着似有似无的雨意,期望中的那场梅雨始终没有落下来。天不遂人愿,只有顺了天意,好在周庄是个客观存在,不会因了上天的阴晴圆缺而变化。咱游的是周庄,少了些许氛围不过减了若干心中的期许。

实际的周庄与想象中的周庄还是有些差异。迎面而来的高大门楼显见是新修的,气派固然气派,却已少了古朴。周庄老屋之外新拓展的部分,于波光粼粼的一泓水边,楼亭飞檐,回廊辗转,也很开阔和大气,但与边上的老周庄相比,就是大家闺秀的做派了。

真正的周庄是躲在门楼后面的,到似了小家碧玉的温婉,更让人觉得自然。那份宛若邻家小妹的亲切来自老屋唤起的温馨,来自市井带来的烟火……
周庄的老屋是有些年代了,明清遗风非常浓郁,重新粉刷过的墙壁和门面白刷刷的簇新着,屋顶的青瓦却被时间的风霜浸淫成深灰色的凝重了。庄内水网互通、桥街相连,咫尺往来皆须舟楫。满目河埠廊坊、临河水阁,好一派
“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情。

周庄的市井却是热闹的,一条小河蜿蜒而去,街市也就顺着小河漫散开了。放眼望去,游人如过江之鲫,是流动在街市中的又一条河流。于是,小门小户大多做了店铺,经营些地方小吃和杂货,维持着芸芸众生的生活。大户人家如沈厅、张厅,砖雕门楼后面深宅重重,高檐飞脊,却已成了游客观赏的去处。
这时候,我才有些明白了,周庄更实际的意义还是商业的。雨巷只是文人一种精神上的向往、一段诗化了的传奇。对周庄的百姓而言,世俗才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壤。

当江南豪富沈万三看中这里的时候,周庄注定就是个码头了。沈万三利用白蚬江(即东江)西连京杭大运河、东北接浏河的优势,发展出海贸易,使周庄渐渐演变成一个粮食、丝绸及多种手工业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
沈万三的富可敌国,到今天不过一座富丽堂皇的“沈厅”而已。而真正与周庄血肉相连的却是一种奉献,一种来自百姓心底的感念。因为,周庄是被老百姓叫出来的。

周庄原来的官名是贞丰里。据说,北宋元佑年间(公元1086年),信奉佛教的周迪功郎,把自家200亩庄田捐赠给全福寺作为庙产,百姓感念他的恩德,自发将这里叫做周庄了。周庄被老百姓自个呼来唤去半个多世纪,才在康熙初年被官方认可。
周庄在变化,也在留存,取舍之间自然有一种智慧的体现。只有那一条条于房前屋后百转千回的小河,依旧掩在桃红柳绿中波澜不惊,那份安详似乎从来就没有改变过,无关时间的流淌和世事的变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