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吃”是中国文化一道深深的烙印〖段子有道理〗

(2010-02-26 11:39:38)
标签:

西狼

手机短信

段子

吃饭问题

烙印

粮食

中国文化

杂谈

分类: 读书自然有收获

感谢博乐泪融残妆推荐拙文至新浪草根名博首页[衣食住行版]

    几千年来,“吃”是国人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就在几十年前,人们见面时的问候语还是“吃了吗?”不拘街头巷尾还是殿堂茅厕,那一声“吃了吗”都说的极为顺口和自然,可见“吃”对国人的重要。

    民以食为天,这个道理再基本不过,基本道理肯定是硬道理。因为不吃饭是要死人的,这点谁都知道;吃不饱饭是要出事的,这点也被反复证明,历朝历代都有啸聚山林的亡命之徒,轻则祸害一方重则动摇国家根本,起因基本是不当饿死鬼。

    要命的事当然最重要!

    要说咱中国自古就是个农业国家,农桑之事是历朝历代最大的政治和统治者不二的选择。但漫长的岁月里,我们大部分时间并没有解决好吃饭问题。

    据学者推算,(古代)中国农民去掉赋税后,人均占有粮食通常低于六百四十斤。而在中世纪欧洲,一个农奴的年粮食消费量就达到一千零七十斤。请注意“人均占有粮食”和“一个农奴的年粮食消费量”之间的差别,前者只是理论上的占有,后者是实际上的消耗。

    “百度”到的另一句是对此最好的诠释:“历史的事实是,一方面人们并非年年在饿肚子,吃饭问题并非始终没有解决(在盛世),另一方面人们的日子很难老是过得好,吃饭问题在搞饭吃的劳动人民身上却不断发生。”考虑到历史上战乱迭起,灾害频繁,贫民百姓“被饿肚子”就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了。

    究其原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吴宾先生《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中有一段话,“农业生产的波动性所带来的粮食在时间上的不均衡、地区差异引起的粮食在空间上的分布不均衡以及封建社会不同阶层民众粮食分配不公等三个因素直接制约着个人和家庭粮食的获取能力,影响着古代粮食的微观安全。”文字虽然有点拗口,但意思还是说得很清楚。

    人啊,缺什么念叨什么。因为“吃饭”问题没有解决好,“吃”就成了一种期望,一种苦苦的追寻,并在期望和追寻中积淀为一种文化现象,那就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打上了“吃”的烙印。若不信,可以看看下面这则段子:

    “谋生叫糊口,工作叫饭碗,靠积蓄过日子叫吃老本,混得好叫吃得开,占女人便宜叫吃豆腐,女人漂亮叫秀色可餐,受人欢迎叫吃香,受到照顾叫吃小灶,不顾他人叫吃独食,没人理会叫吃闭门羹,有苦说不出叫吃哑巴亏,嫉妒叫吃醋,理解不透叫囫囵吞枣,理解深刻叫吃透精神,广泛流传叫脍炙人口,收入太少叫吃不饱,负担太重叫吃不消,犹豫不决叫吃不准,负不起责任叫吃不了兜着走”。

    作为一种语言定式,这些关于“吃”的词句或许还将长期存在下去,即便是大部分人已经不为“吃饭”问题而发愁的当下乃至期望中更美好的将来,想来国人也能心领神会。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这些关于“吃”的词句却要时刻警醒每一位为政者,切不可只做了幽默的段子一笑了之。古话说得好,“国家大本,食足为先”,只有把基本问题当作硬道理来解决,让百姓永远丰衣足食,才能使我们的文化中少些这种辛酸无奈的幽默,多些阳光灿烂的自嘲。那样的生活才是真正轻松的、安逸的、和谐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