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西回来两个多月,仍然常常想起平遥那座黄土塬上的古城,一座存活了2700年之久看尽人间冷暖的城,一座定格了600多年前市井风韵的城,自然很难从记忆中抹去。奇怪的是想起平遥也会念及周庄。尽管江南周庄是个庄,平遥古城绝对是座城,意念中总是藕断丝连的扯也扯不开,思维这东西还真是难琢磨。
北方的城,在视觉上总不如南方的庄清新。那城那墙,那房那屋,虽也是青砖砌的,戳在黄亮亮的塬上,就总也脱不了尘土的颜色,给人的感觉除了厚重还是厚重。许是黄土高原少水,城就没了江南周庄的轻盈。过去想必是有点水的,否则那护城河就没了意义,日月轮换,沧海桑田,很多事物都昨是而今非了,现在连通城门的桥仍然是桥,桥下的护城河却已干涸,那桥只不过是个令人念及昨天的象征而已。
少了河的缠绵和羁绊,便没了南方水乡曲径通幽的神神秘秘。平遥古城的街道北方汉子般舒展,站在城中心的鼓楼上放眼望去,脚下的街直溜溜地伸到城墙边上,鳞次栉比的店铺和熙熙攘攘的人流全都一览无余,市井生活似乎全无秘密。缺水的地方,自然不缺阳光,平遥是一座挥霍着阳光也因此挥洒着通透的城吗?
据说,从高处俯视平遥,整个城形如龟状,寄托人们渴望延绵长久的美好向往。可惜我无法找到这样的制高点,无论在城墙之上还是鼓楼之巅,能够允许游客登临的最高处,也只能看到古城的局部,满眼都是起起伏伏的坡屋顶和屋顶上青色的瓦。平遥古城的坡屋顶不同于别处的人字形,大都是倾向院内的单坡。于是入了民间俗语“平遥古城十大怪”,叫做“房子半边盖”,好听的解释是“四水归堂”,另一个说法“肥水不流外人田”就有点戏谐的意思了。对于干旱少水的地方,这种结构无疑是一种生存层面的现实选择,一种生存智慧的发扬光大。

沿着几条主要街道走走停停,便将“汇通天下”的票号、弄刀舞枪的镖局、管生灵的县衙、理亡魂的城隍等景点看了个遍,平遥城曾经的无比繁荣、晋商的绝顶精明也基本了然于胸,当然平遥牛肉也尝了买了,可是总觉得少了些什么。除了眼前的热热闹闹和复古的金碧辉煌,这座千年不倒古城真正的生命、地道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于是,撇下商铺林立的主街道,我漫步向城的深处走去。没了集市的喧嚣和摩肩接踵人流,窄窄的小巷中竟是如此宁静,两旁的院门大都闭得紧紧的,间或半掩的门旁总闲坐着一两位老人,小巷里只三三两两的行人和些许追逐嬉戏的孩童,看得出都是这里的居民,虽然没有鲜亮的衣着,眼底流溢的却都是温和。原来喧嚣并不是尘世的本来,真正的尘世是一种安静的生活,一种波澜不惊的安逸。我想,这里才是我心中的平遥,也是我久久不能忘怀平遥的缘由。

三晋足迹:云冈·观佛·妄语(一)
云冈·观佛·妄语(二)
云冈·观佛·妄语(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