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对网上“击鼓传花”的游戏不太感兴趣,此前没接过任何传过来的“花儿”。前段日子,博友“习惯有你”邀请我回答关于教育孩子的问题,事关下一代,就不能不认真对待了。于是开始答题,下笔之时竟觉十分艰难。自己想着也不断与儿子沟通,答得也比较啰嗦了。若等全部答完,一来时间会拖得过久,二来十个问题都贴上去太长,大伙看着累眼睛。所以,决定分篇来贴,尚请“习惯有你”见谅!一家之言,个人感受,请各位朋友指教。
“习惯有你”给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孩子没有上进心怎么办?
说实话,我对孩子“上进心”的内涵有点疑惑。据词典解释,“上进心”与“进取心”是一个意思,即“不断要求上进、立志有所作为的心理状态”。要是以“立志有所作为”为标准,大概每个孩子都是有上进心的,因为他们对未来都有憧憬,都有梦想,而且愿意为自己的理想而付出努力。
就此而言,所谓孩子没有上进心,恐怕是孩子志向与父母期望不相一致特别是偏离社会主流意识时,家长们的一种感觉。最常见的情况莫过于孩子们另有所好,在学习上不甚用功或者未竭尽全力,使父母对孩子的“中考”、“高考”前景不乐观。在以学历取人的现实条件下,家长希望自己孩子顺利考上重点中学、考上好大学的诉求并没有错。况且,大学是孩子进入社会的预备期,确实有利于孩子文化和专业素质的提高,也许会因此得到一个“体面”的工作。所以,如果条件许可,我赞成尽可能让孩子接受大学教育。
但是,以考试分数高低和最终能不能迈入大学门槛作为孩子上不上进的唯一参照物,我就不敢苟同了。孩子的生理条件不完全一样,追求也各有不同,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强,希望在技工岗位有所发展;有的孩子喜欢艺术,期许在演艺、绘画等方面有表现的机会;有的孩子痴迷文学,不愿在理化学习上浪费过多时间……为什么只能走同样一条路呢?如果孩子在某一方面确有天赋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还是顺其自然好,也许孩子在快乐中会达到更高的境界呢!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家长,我也不敢贸然让孩子脱离以高考为轴心的应试教育轨道,但不会强求更不会强制。比之孩子的实际生存能力,我觉得分数高低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我宁愿孩子多一些课外活动,强其体魄,增其阅历,培其自信。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不自觉地用“上进心”的要求,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最终恐怕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如果不是外界(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让孩子失去信任和信心,没有哪个孩子会自甘堕落,很多所谓“不上进”的孩子正是沿着我们训斥的轨道滑下去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