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荷兰多雨,我们幸运地碰到了一个大晴天。进入荷兰境内,依然是天阔地广,簇簇白云在湛蓝的天空漫不经心地变幻着形状,惹起人们无穷的遐想;路两边草场延绵,被河流、沟渠、林带分割成一块一块的,成群的牛马悠闲地在上面或觅食或漫步。荷兰的畜牧业的确很发达,中途休息时,空调大巴的车门一开,浓浓的牛马粪味儿便扑面而来,荷兰独特的韵味啊!

下午时分,抵达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水城的感觉扑面而来,165条人工开凿或修整的运河道穿梭在城中,河网交错,河道纵横,大的可以行船,小的不过数米,1200多座形状各异的桥梁连接起大街小巷,河两岸绿树成荫,小楼栉比,色彩斑斓,使整个阿姆斯特丹风光旖旎,美不胜收,户外到处是兴高采烈享受阳光的居民,“北方威尼斯”果然名不虚传!

阿姆斯特丹地势低于海平面1-5米,老建筑大多以木桩打基,全城有几百万根涂着黑色柏油的木桩打入地下11-16米,在此之上盖起房屋,著名的荷兰王宫地基就打有13659根桩子,据说这样的房屋全城至今还有2万多家。沿着一条小河前往水坝广场参观,看到岸边不时出现的倾斜小楼,惊叹阿城果真是座建在木桩上的城市!阿姆斯特丹的民居很有特点,房子正面和门户都是细长的,导游介绍阿城当时征收房产税是按门面的面积征收,精明的荷兰人为此尽可能减少房屋的正面面积。税钱是少缴了,门也因此变得窄小,大件家俱无法搬进楼里,聪明的荷兰人便在房屋顶端装上突出的吊钩,用滑轮将家具从窗户吊进屋内。

水坝广场位于阿姆斯特丹市中心,因1270年阿姆斯特河上的第一个水坝修建于此而得名。广场中间白色的国家纪念碑建于1956年,以纪念二战中的牺牲者。对面的荷兰王宫也是座哥特式建筑,规模虽没有比利时王宫大,但也很有气势。有意思的是王宫和广场间的主街道上仍然运行着有轨电车,大概是道路拓宽的缘故,电车轨道位于路的正中央,两边则是汽车道,没有电车的时候汽车也可以在电车轨道区间行驶。搭乘电车的人要穿过汽车流,过马路就更是惊险了,真的很为他们捏把汗。

阿姆斯特丹另一个有趣的方面是自行车多,在我到过的国家和城市,除了我们的祖国,这里大概是自行车最普及的地方了,骑自行车的人远远多于开轿车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骑车的人,也随处可见停靠在路边的自行车,甚至大部分是二十年前在中国大行其道的黑色加重型自行车。原来阿城人口稠密,建筑林立,街道狭窄,汽车行驶极为不便,于是自行车受到了普遍欢迎,现在全城约有40%的交通是由自行车承担的。
加载中,请稍候......